曲径通幽,曲折说话的智慧
“曲说”可以“小曲”,也可以“大曲”。
一般地说,“大曲”更需要机巧,更能体现说话者的智慧。
某年天旱,穷人王二好不容易借到了一点钱想到财主黄三家买点米。黄三家有的是粮食,可他不想粜给王二,心想到集市可能价钱更高,于是就说家中无米可粜,把王二打发走了。
饥肠辘辘的王二只好去市场买米。路上正碰上黄三赶着驴子去粜粮。王二心中那个气呀,简直是怒火填胸,真想骂黄三三代祖宗来解气。但由于身单力薄,不好明骂,想来只好暗骂几句。
于是,王二就和黄三一起走,并主动跟他套近乎,说要讲个故事给黄三听。黄三是个故事迷,一听王二要讲故事就高兴起来了。
王二说:“有一只跳蚤,娶不上老婆,老是打光棍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觉得很不幸福,于是就和一只臭虫结了婚。婚后的日子还令跳蚤满意,只是长时间臭虫也没给跳蚤生个儿子,跳蚤免不了经常唠叨,说臭虫连个儿子也生不出来。臭虫听后心中觉得过意不去。”
“有一天,臭虫拾到了一只虱子卵,就把卵偷偷地藏在床缝里,并告诉跳蚤自己怀上了他的孩子。几天后,虱子卵孵出了一只虱子,臭虫就怀抱虱子坐起了月子。”
“跳蚤回家乍看见儿子很是高兴,但仔细一端详又不像是自己的儿子,就对臭虫说:‘这儿子是不是我的,我得试验试验。’臭虫问:‘你怎么试?’跳蚤说:‘这个很容易,跳(粜)就是我的儿子,不跳(粜)就是私生子!”
黄三听出王二是在借讲故事骂自己,可人家毕竟没有明骂,黄三有火也发不得。王二的这番“曲骂”,圈子绕得很大,可最终又落在“骂”上,而且骂得那么巧夺天工,既痛快淋漓,又不授对方以柄,的确高明得很。
“曲说”常常要借用修辞,用得最多的当数双关。
有一天,清代诗人、书画家郑板桥正在酒馆与人闲话家常,谈古论今。有个衣着华丽、满脸傲气的读书人走了进来。他以为郑板桥是个相面先生,便要郑板桥为他相面。原来他是个进京科考的举子,想叫郑板桥看看他能否在这次会试中独占鳌头,并声言若相得准一定重赏。
郑板桥见此人如此心高气傲,不可一世,决定教训教训他。
郑板桥平心静气地问道:“不知公子此次进京是考文呢还是考武?”
公子反问:“考文怎样?考武又如何?”
郑板桥不慌不忙吟出一副对联:“文似文曲星下界,武如武进士出生。”
公子一听,乐不可支。四周观众却哈哈大笑,对他嗤之以鼻。公子见状恍然大悟满面羞愧地溜出了酒馆。
原来,这副对联中的“下界”和“出生”都有落地的意思——“落地”者,“落第”也。郑板桥巧借谐音双关,拐弯抹角地嘲讽了那位心高气傲的举子,既含蓄又辛辣,意味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