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琳·麦卡洛:谛听“荆棘鸟”的歌
考琳·麦卡洛:谛听“荆棘鸟”的歌
作者:牛犇
不幸的童年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考琳·麦卡洛的童年就充满了不幸。
1937年6月1日,考琳·麦卡洛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部的威灵顿,12岁移居美国前,与家人过着不断迁徙、极为贫困的生活。父亲曾是优秀的英国越野跑比赛冠军,后来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爱尔兰来到澳洲,沦为砍甘蔗的流动工,脾气火爆;母亲则性格冷漠,不喜言谈。他们夫妻关系并不和睦,充斥着争吵和欺骗。后来,父亲去世时,他们才知道父亲在外面至少有两个情人。“我的父母彼此都讨厌对方。”麦卡洛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的一次采访时回忆道,“我的父亲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蛋,母亲也不太明智。但他们始终不离婚——这真是个大问题。”或许,正是受到父母不幸婚姻的影响,麦卡洛在其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描写了一个又一个爱情悲剧。而父亲在澳大利亚经济萧条的日子里,带家人颠沛流离、四处谋生的亲身经历,使麦卡洛对爱尔兰后裔的苦难遭遇有更深切的体会,这些在她的作品里多次呈现。
麦卡洛自幼好学,嗜书如命,5岁就开始写诗、讲故事、学画画,然而,在不幸的家庭中长大的她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分歧颇多的父母在对待麦卡洛求学这件事上的意见却是空前一致——他们都希望她不要上学,早点儿成为家里的劳动力。父亲还曾讥讽她“又胖又丑”,“永远嫁不出去”,“只能做个洗衣工”。
幸好,麦卡洛还有个弟弟卡尔,两人感情很好。每每被父母责骂时,他们就相互慰藉,无聊时,彼此讲故事消磨时光。但是,卡尔在25岁时溺水身亡。时隔几十年,麦卡洛说自己依然悲痛得无法提笔来回忆弟弟。
大器晚成的作家
麦卡洛最初并没有想当作家,她本科是在悉尼大学攻读医学,因对药皂过敏不得不放弃医生这份职业,转而研究神经生理学,并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研究实验室工作。也正是在那时,她开始萌生写作的愿望:“我二三十岁时突然在脑海中看到了自己70岁时的样子:住在寒冷逼仄的小房间,房间里只有冷水和60瓦灯泡,而我还是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这画面刺激了麦卡洛,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尝试写作。1974年,她的第一部长篇作品《提姆》在美国出版,这本罗曼史小说很快被拍成电影,使她一夜之间名利双收,在文学道路上正式迈出了第一步。1977年,麦卡洛在构思4年、进行大量调查工作后的呕心沥血之作《荆棘鸟》出版。该书被欧美评论家誉为“继《飘》之后最成功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不仅在美国迅速走红,成为十大畅销书之一,而且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成为“国际畅销小说”。这一年,麦卡洛正值“不惑之年”。
若单就走上文坛的年龄而言,麦卡洛可谓“大器晚成”,但谁也不能否认,文学创作的火种在她很小时就已经播下,这是她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摒弃的东西”。
抗争命运的“荆棘鸟”
回忆考琳·麦卡洛及其作品,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依然是《荆棘鸟》,并对那个著名的开头念念不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
作为女性作家,麦卡洛对女性情感及心理活动有着深刻的感悟。她在《荆棘鸟》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众多女性形象,她们如同一颗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使这部小说熠熠生辉。克利里家族三代人中的四位女性——祖母菲奥娜、姑母玛丽·卡森、母亲梅吉和女儿朱丝婷的个性和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在共同的女性命运面前,她们表现得自尊而勇敢、叛逆而坚韧。在澳大利亚这个曾经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为了追求自身的解放与发展,以不同的方式大胆突破种种束缚,哪怕要付出像“荆棘鸟”一样在痛苦中歌唱着死去的代价。
追寻自我的“移民者”
“文学离不开土地。”作为一名年幼就移居美国、年过四旬才回归故土的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有着浓厚的“本土情结”和“爱尔兰民族情结”,她既对爱尔兰悠久的文化传统深感自豪,又为爱尔兰长久以来遭受的殖民统治及其给爱尔兰人民带来的痛苦深感遗憾。因此,她笔下的多部小说都是以殖民主义为时代背景。不过,对殖民主义的痛斥和鞭笞并不是麦卡洛的最终目的,因为在她看来,“被拋弃”的移民者在身份上的无处归依和模棱两可,才是殖民主义带来的最大恶果,于是,对身份的追寻和确认成为其作品的真正用意所在。
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麦卡洛前后创作的3部以澳洲移民者为主体的小说,恰好对应了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涵盖了3种不同的移民身份:《摩根的旅程》里的故事发生于1775年至1793年,讲述的是以“摩根”为代表的澳大利亚第一代移民,因生活所迫成为流放犯后对家园救赎性皈依的追寻;《呼唤》里的故事发生于1872年至1900年,主要讲述了以金罗斯为代表的英裔移民对重建“理想家园”的追寻;《荆棘鸟》里的故事发生于1915年至1969年,讲述的是以克利里家族为代表的爱尔兰裔移民对自我身份及家园的探寻。从整体上看,3部小说是对英帝国在澳洲殖民史的一番梳理。
可以想见,长期移民在外的麦卡洛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有着怎样的身份认同感与代入感。她笔下那些富有诗意且兼具苍凉悲壮之美的环境,那些荒蛮广漠,那些时而发生的热带风暴和草原火灾,不仅使读者体会到浓浓的澳大利亚风情,更使她在陌生世界漫长的闯荡中,回到原本熟悉的文化环境,延续自己的本土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