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口里说出这三个字,最伤人
客气,有时候不是用来表示礼貌和修养的,而是用来表示距离的。
(1)
黄女士最近感觉特别无力,突然觉得世界都变了,尤其是她儿子,变得陌生了,变得她几乎都不认识了。
前段时间,黄女士的儿子从北京回家,她高兴坏了。但与儿子相处一段时间,她总是感觉不对劲,因为儿子言语之间多了一些客套,动不动就是“请”字、“您”字。
她感到很别扭,却又不好明说。
临走当天,黄女士把儿子送到火车站,她把行李箱递给儿子,儿子随意说了一句:“谢谢你。”然后转身走进火车站。
黄女士听到这三个字,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2)
任何父母听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说“谢谢你”、“请”之类的话,恐怕心里都会不是滋味儿。
如果是小时候,父母给你买了梦寐以求的玩具,你撒娇似的说:“妈妈,谢谢你。”父母可能会为此欣慰高兴;
但是长大了,当你每次回家,看到父母给你做饭铺床,你也把“谢谢你”、“请”挂在嘴边,难免会让父母心酸,也许你是无意中把职场习惯用语带到了家中,也许你是真的想感谢父母。但是当着他们的面说这样的话,会让他们伤心。
因为在父母眼中,你始终都只是孩子,都是那个调皮捣蛋、横冲直撞,老惹自己生气的小鬼。所以他们给予你的爱,是一辈子的,是不求回报的。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一本正经地对父母说:“谢谢你。”而且,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无疑会让他们手足失措,让他们感觉他们和你已经有了距离。
(3)
不仅是父母,极好的朋友之间也是这样,也怕“谢谢你”,“请”之类的客套话。
有时,老朋友之间见面,你骂一句脏话,可能会比说一句“谢谢你”让对方温暖得多,因为这里面有一些共同的记忆。
想象一下,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聚会,你同寝室上铺的同学也来了。
你和他其实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个人在大学里一起上课下课,吃饭,打球,唱K等等。毕业后,由于相隔太远,工作太忙,所以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你本想借此机会好好和老同学叙叙旧。
但是他见到你时脸上却清一色职业范微笑,甚至在和你一起进门时还站在旁边彬彬有礼地伸出手臂,作出“请”的姿势,嘴里则说:“请吧,老同学。”
这个时候,你心里是否会有种莫名的伤感,觉得物是人非,觉得恍如隔世,觉得眼前这个人突然好陌生,一点也不像记忆里的那个总是打你骂你唧唧歪歪的老同学?
是的,你肯定会,换谁都会,你可能嘴上不会说,只是点头微笑一下,然后走进门去,但你一定会感叹,会怀疑,时光真的冲淡了一切了吗?
(4)
其实,“谢谢你”、“请”是一种礼仪用语。
梁实秋先生说:“礼仪是一套法则,基本精神上是约定俗成的性质,行之既久,便成为大家公认的一套规则。”
也就是说,礼仪本质上是针对大众的,是为陌生人的交往制定的。
而“谢谢你”、“请”之类的用语从一开始便带有客套、陌生、距离感的属性。
当你的交往对象是从未见过的陌生人,或者是并未熟络的朋友时,这样的礼仪用于无疑能为你打开一片社交天地。
譬如,你对帮忙的同事说“麻烦了”,对商场的服务员说“谢谢你”,对客户说“您请”;对小区的保安和物业服务人员说“辛苦你们了,谢谢”。他们一定会非常开心,内心温暖。
但是当你面对熟络多年的老友,甚至是家中至亲的父母,也摆起社交范来,用这样的礼仪用语,一定会让对方感觉到陌生、充满距离感,甚至伤心。
(5)
林俊杰有一首《陌生老朋友》的歌,歌词是这样写的:
问候太客套,不要太像社交,不如胡说八道;
小人就小人,友情不用搞得太深奥;
不怕有磨擦,吵吵闹闹,只怕太有礼貌。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某些场合,对待某些人,我们需要礼貌一点,需要谨慎一点;但在某些场合,对待亲密的朋友,我们可以随意一点,甚至可以邋遢一点。
哪怕你真的想感恩父母,感恩老朋友,也不要把“谢谢你”、“请”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所以,不要把“谢谢你”请进那些与你有共同深刻美好回忆的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