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任务

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任务——完成依恋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刚出生时,在心理上不能认识到有一个外部世界,他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中,类似于一种自闭,被称为原型自恋状态。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两个月,这段时间,由于母亲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爱抚、拥抱和哺乳,孩子开始由原型自恋状态转变为对他物依恋,开始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感知自己的母亲,感知他物的存在,假如母亲性情暴躁,动作不细致,心情不佳,对孩子疏于照管,经常让孩子处于口渴、饥饿、寒冷、潮湿等不安状态,或者没有亲自喂养孩子,让别人代养,甚至打骂孩子,那么孩子就不能与人形成良好依恋,或者非常困难,出现心理发展滞后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自闭。如果孩子不能与父母形成依恋关系,就有可能发展成为边缘型人格或自恋型人格。孩子出生后的头一年很关键,如果你想让孩子拥有活泼、热情、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就必须对孩子进行拥抱、亲吻、爱抚等肢体抚慰,给孩子接纳、温暖和爱,让孩子与你形成信任、安定、亲密的依恋关系。

有一些母亲由于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工作忙碌或居住环境不太好,而担心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其实这种担忧是过虑了。生物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有寻求生存的本能,婴幼儿也是—样,他们会主动地让自己与环境相适应,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会用哭闹、大笑、眼神或手舞足蹈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或欲望,以达到被安抚或被照料的目的。对于孩子的这种表达,大人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切忌熟视无睹或不理不睬。大人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实际上是促使孩子对父母形成依恋的过程,大人的回应可以激励孩子与人交流,促使孩子形成依恋。

有些家庭会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母亲外出或母亲生病而不能带孩子,在孩子两岁之前没有形成亲子依恋,孩子会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呢?如果出现了怎么办?

答案是孩子不一定会出现心理问题,出现了也不必过分担忧。实际上孩子对父母依恋的心理需要可以因为环境的不允许而暂时压抑下来,等到环境允许时再进行补偿,孩子一样能与母亲形成依恋。但需注意的是,这种补偿必须在孩子五岁之前完成。孩子的心理发展虽然没有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但大体上也是有阶段的,错过了这个阶段就会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最好在孩子两岁之前给予他足够的关怀,如果没有,就必须在五岁之前进行补偿。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喜欢,与孩子增加身体接触,给孩子拥抱、亲吻和照料,与孩子形成亲密依恋,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十分重要。

与父母形成良好依恋的孩子心理会更健康,性格也更完善。他们一般情商较高,能与别人较好地共处,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他们一般具有善良、宽容的性格,知道爱别人,有同情心,容易与别人产生“共情”。他们大方开朗,积极热情,自信并且自尊。

与父母形成深层依恋的孩子很有安全感,不会因为一点挫折而倒下,也不会因为一点事情耿耿于怀,怀恨在心,这样的孩子更能理解父母,即使挨打挨骂也不会在心中埋怨忌恨,一般也不会做让父母很伤心的事情。反之,依恋不足的孩子不能打也不能骂,否则更易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甚至会仇恨父母。

当与父母分离的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为了更好地与孩子重建依恋,父母必须做以下几点:

1.少批评孩子

由于孩子不在自己身边成长,一些父母可能会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特征看不惯,急切地想纠正孩子,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对。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作法,会让孩子感觉无依无靠,茫然混乱,很不适应。

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要给孩子充分的温暖、关怀和爱,让孩子信任你,不要轻易地去批评指责他,如果非说不可,也要委婉一些,你可以温柔地说:“宝贝,你这样做很好,但妈妈有一种更好的办法,要不要试一下?”

2.不要与孩子过度亲热

孩子对你的适应肯定有一个过程,与你形成亲子之间的良好依恋肯定也不会在一朝一夕完成,所以你要循序渐进,慢慢来,不要着急,不要急切地向孩子表达你的过分亲热。否则,很有可能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进而引发孩子的焦虑害怕,大人自身也会产生失败感。

3.不要排斥原来带孩子的人

一些父母会因为孩子不接受自己而生气,嫉妒原来带孩子的那个人,甚至排斥那个人,在孩子面前说那个人的坏话。这样做很不好,这会搞乱孩子的思维,让他产生不安、恐惧和茫然的混乱感觉。

4.不要扔掉孩子的旧物件

对孩子一直保留并随身携带的旧玩具、识字卡片或儿童书等旧物件不要随意丢弃,也不要马上给他买更好的,因为那些旧物件陪伴了孩子好长时间,对孩子保持内心的平静很有用,是孩子早期依恋的替代物。要暂时给孩子留着,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对它们失去兴趣,进而接受父母,接受新的生活。

总之,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完成依恋,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母必须用巨大的温暖、博大的爱去拥抱孩子,让孩子在安全、亲情的阳光中一天天茁壮成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