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哮喘病与家庭关系

WordPress数据库错误: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SELECT SQL_CALC_FOUND_ROWS wp_posts.*, yarpp.score FROM wp_posts join wp_yarpp_related_cache as yarpp on wp_posts.ID = yarpp.ID WHERE 1=1 AND yarpp.score >= 1 and yarpp.reference_ID = 49364 AND wp_posts.post_type = 'post' ORDER BY score DESC, wp_posts.ID ASC limit 10

——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儿童哮喘的发病处境及家庭关系

不久前,全省家庭教育专家聚集在一起,举行了家教沙龙。在这次沙龙晚会上,专家们从故事出发,研讨了一个个家教问题,其中“孩子哮喘与家庭关系”就是其中一则,在这里介绍给家长,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多学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让孩子健康成长。

哮喘病孩的母亲一般是典型的过分保护性母亲;哮喘病孩常是整个家庭注意的焦点,孩子成了母亲的“配偶替身”;哮喘发作是病孩对母亲的不断接近和不断要求所产生的逃避行为,哮喘症状不但有争取注意和接近的意义,也有抗议的表示。

随着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在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又有了新的理解。根据对哮喘患者的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所搜集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总结表明:哮喘儿童患者的发病处境和家庭关系有其特征性的表现。

近年来,随着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认识到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并且有气道高反应性的临床症状特征,并认为单独进行内科治疗是不够全面的;如用药物治疗同时为了评价治疗效果,判断病情程度,决定治疗和管理计划,必须记录病员日记,坚持测量肺功能,监测气道反应性变化等。

但就哮喘反应在身体上的活动方式可以认为是机体对于伤害及不能调和的外来物质的抵抗,这是有生物学意义的,但它也包括有主观的(心理的)成分,因为可以证明哮喘患者不仅对客观的刺激发生反应,而且对一些有刺激作用的处境也有一定意义,患者试图把这些意义转变为象征(即哮喘反应心理学意义)。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处境

从心理学方面了解哮喘发生时的处境,即:哮喘发作时,患者的处境如何。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即使在感染性的,或者明显属于过敏性哮喘,都经常由情绪应激所决定的,情绪应激至少可以产生诱发作用。

对哮喘患者采用各种问卷法投射性测验及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中收集到的资料和经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解释:患者的最大特点是患者在似乎无所谓的表现后面却隐藏着另一种强烈的情感。哮喘患者特别强烈地需要别人对他注意和亲近,他这种心理很少表现出来,一般要经过一个表面上似乎完全被压抑的时期之后才表露的。因此,他们外表上似乎很冷淡、反应能力弱,即使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情感性刺激也很难使他们感到或发生公开的反应。同样,比如他们虽然有强烈的被攻击感觉,却完全不能表露他们的仇恨心理。他们对于别人的归咎或提出无理的要求感到难以拒绝,而只是试图避免受到攻击。因此,他们就不得不卷入一场与别人的隐蔽的斗争中。

在哮喘发作处境中的基本体验一般是来自与母亲的关系。特征性的哮喘发作处境就是:患者对于强烈的压力不是采用“仇视—攻击”就是采用“软弱—投降”的态度。心理学家曾描写这种处境是能引起情绪变化和传达情感的处境,患者也感到这种处境对哮喘发作有“激发作用”。患者可能感到他被抛弃、被拒绝或对他提出不怀好意的要求,他们想发怒或大叫大嚷,但又不允许这么做。患者常有一种情感性的愿望,一方面要求在情感上接近某一对象,另一方面又同时恐怕太亲近或者失望。他们发病处境的特异性在于有特殊情感要求的性质:或在“恐惧—防卫”态度上,怕被过分的、矛盾的和强烈的情绪的破坏,怕被隔离或没有人援助。

孩子的哮喘发作频率一般在2-4岁达到高峰,这个年龄期是孩子自律(或自主)对怀疑和害羞情感的形成期。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随意”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儿童与父母之间展开一场“意愿”的拉锯战。父母按照“社会”要求训练儿童,控制儿童行为,但这一任务相当棘手,父母必须在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律自治性的原则下,一方面合理地容忍儿童的不良行为,一方面以足够的坚定使儿童改正不良行为,获得社会允许的行为,这样的训练过严或不公正会都使儿童产生怀疑和害羞或变成内部的冲突。

在这一阶段,自律或自治对怀疑和羞愧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的解决,也就是儿童有更多的自治时,意志品质就在其人格中形成了。虽然儿童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怀疑和羞愧等消极情感,但儿童表现出的自我抑制和进行自由选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反映出他的意志。虽然这种品质不影响一个人的生命的延续,但它们影响一个人如何生活,没有希望和丧失意志的人仍满足他自己的本能需要,生存下去,但是他们不能灵活地适应环境,对生活缺乏乐观态度,他们生活得不到充实。

哮喘病人是怕失去母亲形象的,而在母亲形象的关系上又存在叫喊和哭泣之间的冲突。叫喊和哭泣在这里代表幼儿期的反抗和依赖。哮喘病人对母亲(或其代表人物)有着矛盾态度是其在精神动力学上的特征性的表现。因此在客体关系上,病人既要求不断与所爱的人接近,又要和她脱离,这就构成了“吸引与拒绝的矛盾”和“既要接近又要远离的倾向”,这就导致哮喘病人的态度变为“需要与母亲对象融合,但又恐怕融合后丧失个人特性(这与死亡有同等意义)”,既然这样,哮喘病人就必然进入防御,体验到防御性情感。

防御性情感虽然作为消极情感,但必需认识到诸如愤怒、恐惧、哭泣和焦虑等这些防御性情感通常起调节作用,向儿童及其照料者表明出了问题,需要采取纠正性行动。防御性情感表达的潜在危机是,这些情感可能长期地被忽视,而使潜伏的病症加剧。防御性情感当然是令人不愉快的,因此往往被克制着不让表达,但这种感受到而又被克制着不让表达的消极情感常常潜入无意识,像“污泥”般地积淀在我们的体内,问题是它并非毫无活动,相反它总是在剧烈地活跃着。

可见哮喘患者是企图在社会方面维持在“吸引”和“拒绝”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能诱发哮喘发作的处境一般都反映出这种平衡(即“接近与脱离”之间的平衡)的破坏。

哮喘患者的家庭关系

哮喘患者的家庭关系有着自身的特点。哮喘患者的母亲一般是典型的过分保护性母亲或是一个动荡于过分关心、过分性刺激与过分惩罚之间的母亲。另外,哮喘患者的母亲又被看作是全能性、统治性的和有控制性的。这些显着的能力常会掩盖着她的不安全感和抑郁情绪。因此,有不少哮喘患者母亲会自觉没有足够做母亲的能力,都希望她的配偶能帮助她,这种希望本来是寄托于自己母亲的,现在却转移到丈夫或孩子身上去。另外有些母亲则对孩子刻薄、冷酷或责备多,同时又对孩子的健康又过分关心和不断忧虑。她们的反本能态度和反快感态度会压制孩子的情感表现,她们要把孩子和她们联系在一起以防止孩子的自动自律倾向,要把孩子占有和闯进孩子的情感世界,所谓“爱的专权”。因此,母亲与哮喘病孩的密切情绪关系可以很清楚地见于二者之间的情感和心理机能联系,母亲的痛苦和失望可被孩子敏感地体验到而表现出来。

一般地说,哮喘患者的父亲是不活动、被动的人物,他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甚至没有地位(所谓不完整的家庭),或是他经常离家。这些“软弱”的父亲常在教育和性机能上较低于妻子。有很多这样的父亲在家庭内的威信不知不觉地被贬低。但有时他在家庭中的软弱地位却与他在社会上的成就恰恰相反。

家庭研究结果表明:哮喘病孩常是整个家庭注意的焦点。父母,特别是母亲,对患病孩子过分照顾时就会对家庭中其余的人在情感上疏远。同时在父与母之间亦存有大量潜在的和没有公开的冲突。家庭中的矛盾被母亲对病孩的过分溺爱所掩盖着。这样的孩子就成了母亲的“配偶替身”,而父亲的情感、欲望与本能不能得到满足,这些压在孩子的身上使他负担过重。除了这种“对象(关系”的移情外,还有的父母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他们自我的理想概念上,这可见于孩子中或对孩子行为的希望中。这样就使孩子自己发展剩下有限的余地。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治疗对儿童最为有效。只要婚姻关系问题能解决一部分,母子的情感和心理机能便可松弛下来。

哮喘的家庭还很少能分化出明确的家庭亚体系。家庭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分界或屏障很薄弱。哮喘的家庭中常见有父母与祖父母都住在一起,父母中的一个仍像孩子那样依赖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而且家庭各类成员间缺乏明确的界线。

与哮喘的家庭会谈时,会发现,争吵常是第一个主题,它隐藏着微妙的权力斗争。它的心理学意义就是分界与个人特性之间的斗争,它在母亲与病孩之间表现最明显。病孩企图用消极对抗的行为去抗拒母亲的期望。作为父母他们对孩子在学校中的成就可能存有永久性的矛盾。母亲要孩子达到她的目的,孩子却拒绝她。在这一关系上,哮喘发作可以认为是对母亲的不断接近和不断要求所产生的逃避行为,哮喘症状不但有争取注意和接近的意义,也有抗议的表示。

在我们对哮喘的发病处境和家庭关系特征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除了临床常规的药物治疗以外,还应该加上对这种病人的心理治疗。或者说,仅靠临床常规的药物治疗是很难解决这些发病处境和家庭关系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哮喘治疗那么困难的原因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