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该由谁作主?
面对成人开列的种种推荐书目,学生并不买账,而学生自主选择的快餐式读物,家长和老师又担心其缺乏品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书的积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目前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面对成人推荐的种种优秀书目,学生并不买账,而学生自主选择的快餐式读物,家长和老师又担心其缺乏品位……这些问题该如何看待和解决呢?
症结:课外阅读取向失衡
其一是功利化阅读之风盛行。
课外阅读的本义在于开阔视野、丰富积淀、潜移默化、愉悦心灵。这固然有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但是,有些教师和家长却急功近利,把课外阅读当成了提高写作能力的唯一目标。原本充满诗意的课外阅读,被异化成了乏味的“写作阅读”。
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积弊的影响,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窄化为升学考试推荐阅读篇目的现象客观存在,“推荐”被异化为“只读”了。于是,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断章取义地记忆者有之,划重点部分押题者有之,更有甚者,只读推荐书籍的内容提要,将原着完全抛弃……课外阅读的本义已经被严重弱化甚至弃置。
究其根源,就在于引导者的眼光只见考试,不见其余。
其二是快餐式阅读之风见长。
显然,功利化的阅读令大多数学生生厌。于是,背离者纷纷。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妨称之为“快餐式阅读”或“浅阅读”。卡通或动漫之类的书成为学生们的最爱,有些书甚至成了学生世界的“名着”。
固然,快餐式的阅读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它的越位却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这甚至意味着孩子们正从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走开,它造成的是厚实和涵养的丢失,带来的是浮躁与浅薄的盛行。
思辨:课外阅读观念碰撞
基于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失衡现象,教师和家长对此有两种代表性观念。
观念之一,功利性的阅读要求已经严重伤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说无目的的自由阅读是“自由恋爱”,那么我们教师和家长给定目的的阅读就像是“包办婚姻”,而孩子其实一直在抵触,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根治的办法是通过兴趣阅读让学生亲近书本,宁可弱化一些阅读品位。
观念之二,固然强制性阅读会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但他们快餐式的阅读必定获益甚少。因为一些快餐文化的书缺乏品位甚至不乏低级趣味,所以提倡趣味阅读可能是一个缺乏论证的冒险。
其实,影响学生阅读趣味、阅读品位与阅读质量的原因来自于教师和家长。当教师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家长在督促学生阅读时,往往定位在应试,而不是丰富学生的精神。正是这种情形导致了阅读的异化,甚至也导致了教师自身阅读的异化和语文素养的异化,家长亦然。另一方面,快餐式的阅读同样不能涵养精神,不仅如此,甚至会影响精神健康。因此,功利性阅读与快餐式阅读都是不可取的,都需要匡正。
匡正:课外阅读诗意栖居
失衡的课外阅读需要匡正,教师和家长责无旁贷。理想的课外阅读不应该向“功利化———快餐式”的两极奔突,而应该是多与少、快与慢、粗与精、收与放、自主与主导的辨证、和谐的统一。应该是既有“绳以规矩,始成方圆”的指定要求,又有“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的顺应自主,更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成为诗意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固然,课外阅读有助于应试。但是,蜗居于应试一隅,甚至是为了应试“头悬梁、锥刺股”厉兵秣马式地让学生苦读、傻读、假读,学生就会因此失去阅读的兴趣,并丢失了人文素养……而丢失的这些素养又岂止是分数可以替代的?囿于应试显然得不偿失。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有计划地开列出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开出书单并不是万事大吉,不少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老师的指导而变成了学生的“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缺位,尤其要对那些有深度的课外读物加以指导。读物的多与少、阅读速度的快与慢、阅读的粗与精、读书的思考与练习等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导范畴。教师还可以定期举行阅读成果汇报会、课外阅读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会、优秀图书推介会、班级图书交易会、读书收获应用会等活动,为学生课外阅读推波助澜。
就家长而言,在家庭中要做孩子读书的楷模,并且在读书过程中使自身的素质、育人的水平得以提高。亲子共读,应成为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一些孩子“快餐式”的阅读现象,不要急于求成地去堵、去卡,要相信孩子有自我修正的愿望和可能,关键是家长要把握好施加影响的时机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