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太忙保姆代养 沈阳3岁宝看心理医生
两个宝宝都三岁了,一个见到生人就哭,一个不肯开口说话。
俩宝都是父母工作忙,很小的时候就被交给保姆代养。
一个见生人哭,一个不爱说话1月6日上午,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门诊,父母抱着3岁零4 个月的宝宝雷雷来做心理辅导。因为已经3岁多的他与父母说话都不敢正视目光,见到生人就哭或躲在家长的身后不敢出来。
雷雷的父母说,雷雷1岁以前还是个非常爱笑的小宝宝,邻居抱都不会哭,近半年来变得不爱与父母亲目光交流,见到生人就往父母的身后躲,有的时候见到生人还大哭。有的时候睡到半夜突然大哭不止,跟妈妈说做噩梦了,说有人把他抢走了。
与雷雷脚前脚后来找心理专家刘长辉的还有一个36个月的女孩菲菲,这个孩子的特点是不愿意开口说话,要什么总是指或比划,家长纠正她,就马上开哭。
妈妈说, 菲菲会说话特别早, 一岁半的时候话基本说全了。一岁半以后就会告状,说保姆不好。为此,妈妈给菲菲换了两个保姆。
菲菲两周岁的时候换了一个保姆,不大善于言语,人也老实,对孩子很好,孩子不再说保姆欺负她了。但菲菲的话变得越来越少,对人也变得比以前冷漠。
两个孩子都把“巫婆”手偶当保姆两对父母觉得情况都差不多,就要求同时作辅导。
听菲菲的父母说,女儿8个月开始保姆代养。
雷雷的妈妈说,雷雷也是从14个月开始交给保姆照顾的。
两个宝宝的保姆共同特点就是话少,孩子有什么要求也都要先忙完自己的活再说。
父母说着,可两个宝宝一直坐在沙发上,怎么问也不开口,最后刘长辉带着两个宝宝到幼儿治疗室。
在与心理专家面对面的时候,两个孩子都表现出对医生的恐惧,不敢抬头正视医生,不敢说话,雷雷甚至恐惧到哭泣。
刘长辉拿出很多手偶开始了游戏治疗。看到手偶的颜色、动画形象,孩子的疆界慢慢被打开。医生问两个孩子哪个像家里的保姆,两个孩子都指着一个巫婆的形象,他们把这个巫婆的形象当成了保姆,之后男孩开始打巫婆,女孩则表现得比较冷漠。
刘长辉问男孩为什么打巫婆,他说他不喜欢“巫婆”,不让他看电视,就让他睡觉,不带他出去玩等,也不与他说话。女孩则说“巫婆”总也不与她说话,就让她吃饭、吃水果、睡觉。
“半年看了9个类似的孩子”
游戏结束后,刘长辉告诉孩子的父母,两个孩子的共同问题就是一个“不理想的客体”培养了他们的“不敢与人对视、见生人就哭”的行为。
“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形成的最初阶段源于婴幼儿阶段,他与养育者之间的互动就形成了最初的人际互动模式。”刘长辉表示。
孩子最初的抚养者(人生的前三年)给予孩子关注、给予爱、给予温暖,那么孩子就在内心深处储存了关注、爱、温暖,孩子就对人际关系形成了基本信任的感受。而孩子面对的养育者是冷漠的,是不关心孩子的,a那么孩子内心储存的就是冷漠、忽略、恐惧、无法对视的基本不信任型的人际关系感受。
“让人心疼的是这半年已经看了9个类似的孩子了。”刘长辉提示,当家长为孩子选择保姆的时候,一定要考察保姆的关爱能力、言语沟通能力、外显行为的可接受能力等,同时,对保姆的心理健康程度要有初步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