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协调能力培育的方法
“大协调”能力所使用的方法按处所来分,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室内协调培育”,另一类是“室外协调培育”。
所谓“室内协调培育”就是依据室内客观存在的具体生存信息环境,以自我生存能力的驱动为培育主题,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能力的培育,例如围绕孩子抓、舀、夹、擦拭、爬、跑、跳等开展的游戏内容。
也许大家会认为,这些游戏我们都知道。对,我们想强调的是:“形式”有了,如何实现其有效性?
前提: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
①以尊重孩子自觉关注为前提;
②以合理引导孩子进行关注为辅助;
③以依从孩子的“兴趣源”和相对“色彩源”为主题制作出相应的游戏。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育孩子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良好协调能力的目的。
这些游戏制作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例如:将孩子所喜欢的东西散落在地上,请孩子一个一个捡回到盒子里。孩子可以通过爬、蹲、跑等方式去完成这个游戏,从而实现肢体外在表现各方面协调能力的培育。
在这里我们要提醒父母的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的协调能力指的是,所有肢体外在表现都围绕着某一复制目的的实现,在共同进行表现过程中的协调能力。
另外,因为这种协调培育是在尊重孩子“兴趣源”、“色彩源”以及孩子专注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孩子在这类培育过程当中就呈现为自觉主动的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能力的自主培育。正因为这个本质,我们也把这种培育称为“自然培育”。“自然培育”是父母应该首选的培育方法,也同样是孩子能够实现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的自我协调能力效率最高的方法。
相对于“自然培育”,什么是“不自然培育”呢?
比如,孩子正在专心地撕纸。
妈妈:宝贝,干什么呢?
孩子:我在给妈妈做面条。
妈妈:真棒!好了,玩这些没有意思,看看妈妈手里拿着什么?卡片,告诉妈妈这是什么颜色的?
孩子:红色。
妈妈:真棒!这个呢?
孩子:黄色。
妈妈:真棒!这个呢?
孩子:我要纸,不要这个。(孩子推开了颜色卡片。)
妈妈:乖,再看看这是什么颜色?
孩子:不。
妈妈:好了好了,不看这些卡片了。宝贝告诉妈妈,妈妈手里有几张卡片呢?
孩子:不要。我要玩纸。
妈妈:这孩子,怎么不听妈妈话呀!你必须告诉妈妈这里有几张卡片,妈妈知道,宝贝一定知道的……
孩子哭了。这就是“不自然培育”。
这种培育方法最终会使孩子丧失对“学习”原本浓厚的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室内协调培育”,基本能够引导孩子逐步实现为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协调能力而进行的自我主动培育。
那么,所谓“室外协调培育”就是以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安全为前提,使孩子依据室外客观存在的“生动类信息环境”,在尽可能不加约束和规范的情况下,能够在客观“生动类信息环境”中,伴随着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过程,使孩子自然实现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能力的自主培育。
这种方法是父母应该坚决予以实施的、对孩子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能力进行培育的方法。
这种从孩子自我主动出发,实现大协调自主培育的方法,能够使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实现最高效率的协调能力培育。
妈妈带孩子在花园里玩耍,因为地面凹凸不平,孩子自己独立行走的时候,为了走得更稳,会下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平衡能力;当孩子绊到东西要摔倒的时候,他会下意识地再次调动自己的平衡能力让自己尽量不摔倒,并且会主动做出自我保护的动作。
诸如此类的例子会告诉父母,什么是孩子真正的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平衡能力的室外培育,也就是所谓“大协调”培育。即在对孩子进行大协调训练的过程中,能够使孩子尽可能地呈现出自我主动的培育方法。
来源:《富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