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坏很快警惕教育误区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许多家长最直接的想法是: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孩子怎么这样?同时会怀疑孩子的智商是否低下,而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这时候,家长就已经进入了教育的误区。

专家关于孩子为什么学坏的观点非但家长如此,一些专家和科研人员也非常警惕孩子“学坏”,有的从生理和心理上解释了孩子为什么会学坏,有的分析了孩子学坏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因素,还有的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或建议。以下列举一些权威观点。

观点一:孩子学坏特别容易

有一位心理学教师有一次为幼儿园院长们讲课,当讲到家长和老师的行为对孩子起了榜样的作用时,一位院长发问:“为什么孩子模仿大人好的行为,不如坏的快呢?”弄得这位教师一下语塞,只得承认自己尽职尽责没有完全弄懂。

人的心理太复杂了,甚至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也说:宇宙间最后一个解不开的难题,可能就是人自已的心理。人为什么特别容易学坏,也是一个难度甚大的问题,据有关研究,可能是出于如下原因:

攻击、破坏、放纵是动物的本能,弱肉强食,争夺支配权的厮杀是动物界生存力的表现,最强悍、放纵的动物总是能得到环境生存隆育后代的权利;而顺从、软弱的动物都一批批地补淘汰。

偷懒、欺负人、欺骗、贪心能满足人的低级需要,多受生存驱力影响;而守纪律、讲信用、诚实,都属于人的社会习得行为,需要克制和训练,需要意志力和理智的裁判。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者,人为所至,学来的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行为是需要后天进行培养的。

观点二:孩子学坏越来越快

根据某育儿网站的消息,加拿大的科研人员最近警告父母:现在的儿童越来越早熟,他们比以前的青少年更早“学坏”。

加拿大统计局的一项调查发现,在3400名12岁和13岁的青少年中,有接近1/3的人承认,他们曾经威胁过要打某人,或是跟人打过架但没有受伤。另有6%的人表示,他们曾经加入过严重的斗殴。

研究人员还发现,3至11岁的儿童是说谎的“天才”。当然,他们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说谎,但当他们说谎时,完美得让人惊讶。

儿童心理学家哈维.阿姆斯特朗说,儿童们总是在试图了解行为的界限,因此父母、老师对他们行为的反应尤其重要。青少年的早期是儿童开始转变,要求生活自主权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偶尔会超出可以接受的限度。这时,父母、老师应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观点三:孩子是跟着家长“学坏”的

具有多年幼儿教育经验的河北区第十幼儿园的董娟园长分析说,从生理学角度来说,3至6岁的儿童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和接受事物最快的阶段。这个年龄的儿童辨别是非、分辨对错的能力极其微弱,只是简单的模仿。家长一些不良的行为和语言的频频出现,无疑是对儿童的一种反复强化过程。这个负面的强化过程,就会让儿童学会这些不良行为和语言。而且越是聪明的孩子,其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就越强。

应该指出的是,这个年龄的儿童一旦沾染上不良的行为和语言,往往会影响到今后的一生。此外,纠正这些儿童的不良语言和行为,往往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进行“淡化教育”。在纠正儿童的同时,还需要纠正家长的语言、行为并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

警惕家庭教育中的六大误区

近年来,宁夏某素质教育中心在汇总家长咨询意见、跟踪观察孩子心理、给孩子建立个人素质档案的过程中,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六大误区:

完美无误型

很多家长难以容忍自己的孩子犯一点错误,认为这是孩子有了“毛病”,并开始指责、打骂,甚至用体罚方式让孩子“长记性”,造成孩子过分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一旦想到自己可能要出错,部分孩子的大脑就一片空白,间歇性失去应变能力,导致心理障碍。有关专家说,对新事物的研究都是以错误的方式开始的,孩子需要在错误中成长。

过多干涉型

孩子玩的时候,一些家长不断地提醒甚至大声喊叫:“这样玩不对,那样玩也不行”“玩的时间太长了,该停下了……坐地上太凉,要拿个垫子垫上”。如此一来,导致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上学后,孩子就不能专注地听讲、不能专注地做作业,发展到最后就是“多动症”,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以至厌倦学习、讨厌父母。

过份呵护型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份保护,在孩子0岁至3岁期间,怕伤着孩子或吓着孩子,经常抱着孩子,不让孩子爬、不让摸东西、不让学走路。甚至孩子大一点的时候,怕他学坏而不让孩子出去与别人接触。这就造成孩子不会使用自己的肢体,不会独立思考,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

望子成龙型

这样的家长是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这类家长自己也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也知道什么方式对孩子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感到疲惫。因为自己喜欢学的学不到,学到的全是自己不喜欢的,小时候可能很优秀,长大后就不爱学习,容易出现害怕回家或夜不归宿等问题。

拔苗助长型

孩子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个思维发展过程,许多家长对此并不了解,总认为早早让孩子学文字、算术,将来孩子的学习一定会好。其实,这样做直接破坏了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可能引发孩子以后的极度厌学情绪。

经验衡量型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他的独特环境,使孩子能成为一个跟谁都不一样的人。但许多家长总按照老人或周边人的经验来培养孩子,追潮流、赶时髦,大大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观察:

“坏榜样”的十大不良行为有位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路人,请他们分别谈论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成人不良行为对儿童造成影响的事情。经过调查发现,大致可以归纳为十大行为。

一、 违法跨越隔离带。

二、 随意将杂物抛到车外或者从阳台将垃圾抛到楼下。

三、 相互攀比。

四、 践踏草坪,攀折花木。

五、 说脏话。

六、 乘坐公交车不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等特殊人群让座。

七、 对老人不礼貌,发脾气,甚至打骂老人。

八、 取笑身体残疾或者有缺陷的人。

九、 在医院、图书馆、剧场大声喧哗、接听电话。

十、 将公共物品据为己有。

对家庭教育的六点建议

一、对孩子少用否定句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使用“你不要……”、“不能……”、“不准……”之类的否定句。其实,家长这样每强调一次不能干的负面行为时,反而会加深孩子对这件不该干的事情的印象和兴趣。

二、引导孩子从事健康活动

姚明说过他学打球是防止变坏,还有人说爱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所以,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鼓励他多参加一些合适的体育运动、艺术类活动如学音乐、学书法绘画等,还可以通过阅读有益的书刊提高孩子的心智。

三、让孩子从小就感受规则

做人基本的美德如尊老爱幼、有公德心,以及基本的生活规则如交通常识等等可以融入家长平日的言传身教之中,最好能够习惯成自然,从小就将这些生活中的美德和规则牢记心里,逐渐化为自己的行为规则。

四、尽可能远离暴力和色情

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环境和接触到的各类事物而形成的,从而,他们自身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是处一个不断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在这敏感而关键的人生阶段,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有助于塑造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五、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没有成人那么强,所以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比如一些孩子上网成瘾就是一个例子。家长可以通过一些鼓励的办法和使孩子分心等技巧,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六、让孩子感受到家的关爱

也许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但是向孩子表达关爱和信任的方式有多种,应注意的是不要变成溺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