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格的思考
中学教育必须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的。
人格作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包括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其中,知,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情,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情操、情趣;意,是指一 个人的意志品格;行,是指一个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这就是说,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他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坚韧的意志品格。而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在人格形成过程中,中学教育是一个重要阶段。现在有些教师只是孤立地理解各门课程、各个方面的教育,而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这一综合性工程的一个必要方面,由此导致了他们只重视智育,而不重视德育、体育和美育,或者把德育等方面的教育仅仅当作搞好学习的手段。这样做,显然是与中学教育的根本目的相违背的。
根据从教近20年的体会,我认为要塑造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应该把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按照平等的人格地位来对待学生。
教育既然要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那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他们希望受到理解,受到尊重。因此,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应采取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教师在教育中必须注意:
要充分说理,以理服人,而不能以势压人。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应该充分说明理由,而不是简单地训斥或嘲讽。
要经常与学生交换意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学生发表的意见和建议,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正确的要予以采纳。教师自己如有不足之处,要作自我批评,虚心听取学生意见。
要经常转换视角,既以教师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也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教师与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距而必然会在很多问题上出现看法上的差异。作为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引导学生,同时也要以宽厚的同情心理解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
第二,遵循全面的人格标准来教育学生。
健全人格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需的一种素质。中学教育对应着人格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青少年阶段,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应该围绕于此,并成为一种基础性的素质教育。从人格的特殊性上说,不同的个人在其全面发展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这种不同,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的不同。为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按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适时引导,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与完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潜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
人格从现实到理想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从学生现有的人格特点出发。由于中学生的人格特点已初步形成,我们在教育中必须注意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例如,对于性格脆弱的同学,既要注意对他们的缺点进行批评,使他们在脆弱中锻炼得坚强起来,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引导和鼓励,使他们不致在挫折中消沉下去;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要有意给他们安排一些在集体活动中出头露面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受到锻炼;对于心态浮躁的同学,可以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一些细致的工作,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去掉浮躁的缺点;对于那些一有成绩就沾沾自喜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科学家和优秀学生刻苦学习的事迹,使他们戒除骄气,刻苦学习。
这样,就能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奠定初步的基矗第四,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来感染学生。
教师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行动比他的言论更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特别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独立意识已经形成,对老师已不象小学生那样抱着简单认同的态度;但他们的思想成熟程度又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话听不听,信不信,服不服,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人格形象。因此,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自律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