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前的六大准备——预讲的准备

演讲前的六大准备——预讲的准备

 

如果你已经完成了演讲稿,现在就可以进行预讲了。依据一般经验,台上演讲一分钟需要你在台下付出一小时的练习时间,要训练自己适应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段练习演讲,同时运用不同的演示技巧。可以站在镜子前面练习,或者将演讲录入磁带,再或者为一大群朋友或任何愿意花时间倾听的人演练一场。预讲可以减缓我们的紧张不安,提高演讲效果,帮助我们预控演讲时间,并能使内容能更加精炼。

案例:

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对预先演习非常重视。他把自己关在地下室书房长达三个月之久,学习演讲的技巧。为了表明自己不达目标誓不出门的决心,他把自己的头发剃光。等到头发重新长出来,德摩斯梯尼走出地下室,成为了一个造诣颇深的演讲家。

又比如,曾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先生,他刚开始演讲的时候,他就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请一个朋友去旁听,之后给他提出意见。他对自己承诺,不事先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

预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声地念出你的稿子

可以把你要演讲的东西事先录入磁带,这样便于调整,纠正一些问题,直至满意,再来做第二步。

二、准备演讲大纲

即使你在准备演讲稿时已经解决了大量问题,你还是不能照本宣科!因为没有什么会比这样更快地让听众睡着了。你应该直接、自然地面对听众,保持与听众眼神的交流。秘诀是准备简单的演讲笔记,字体要醒目,以便在你演讲的过程中快读地扫视。在讲台上放一块手表,这样便于掌控时间,把握速度,调整内容,让你准时地结束演讲。

三、录下你的“即兴”演讲

回放你的录音带,找出重复使用的词,如“啊”或“呃”等。反复修改演讲内容,直到满意。

四、掌握及控制好时间

在演练时必须计算出演讲所需要的时间,再看看它是否过长或过短。大部分演练的时间都比正式演讲时要慢,一般来说,演讲时间要比演练时间快25%-50%。

五、找一个听众来练习演讲

询问一两个有见解的人,请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批评,而不仅仅是表扬。他们明白你演讲的内容吗?你讲的内容有连贯性和逻辑性吗?他们认为你讲的速度是快还是慢?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来进一步修改演讲的内容。做上述准备你可能觉得很麻烦,是的,每个成功的演讲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戴尔·卡耐基在总结成功的演讲经验时说过:“一切成功的演讲,都是来自于充分的准备。”用我的话讲就是:“没有准备,就是准备失败;什么是最好的准备?就是时刻准备着!”时刻注意收集素材,时刻在生活中练习,时刻准备发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演讲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听众的角度思考和设计演讲

 

每一个演讲者都希望自己的演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如果演讲者能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么这样的演讲往往更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在演讲中,怎样从听众角度进行思考与分析呢?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演讲者的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

在演讲中,演讲者设想自己处在听众的地位或境遇中,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从而使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相容,使自己的演讲让听众听得进,能接受。上海某工厂新分来了一批失足青年进厂工作。该厂厂长在接待这些失足青年时,发表了简短而感人的演讲:“我热烈欢迎你们到厂来,共同为振兴我厂工作。你们用不着把过去的情况对我讲。我也不会来问你们过去的事。我更不许别人来议论你们过去的事。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你们痛恨过去的行为,已经开始向昨天告别。你们不希望重提旧事,更不希望听到任何讽刺打击,来继续伤害你们的心灵。你们渴望得到组织与同志的理解、鼓励与尊重。你们愿意重新开始人生的旅程,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我理解你们,只要你们努力工作,好好不密闭,我一律平等、一视同仁!”这位厂长设身地地讲出了失足青年的心里话,演讲像一颗定心丸,鼓起了失足青年开拓明天、争取新生的勇气与信心,因而也就取得比较好的演讲效果。

二是演讲者的引导,使听众身临其境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演讲者与听众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他们各自认识事物也往往是不同的还因为他们缺乏对对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的体验。如果演讲者能引导听众身临其境,那么就能深刻地了解对方,从而达到彼此心灵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行动上的一致。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3周年时,上钢厂工会举办了一次演讲会。复员军人小胡的演讲《崇高的军人》一举夺魁。他在演讲中说:“朋友,你了解我们的战士吗?你了解当代军人的猫耳洞精神吗?当你来到黑暗、阴湿的猫耳洞里;当你行走在高低不平的洞路上;当你立即感受到洞中的闷热时;当你喝不到水,体验到干渴难熬时;当你想休息,却要忍受着蚊虫的叮咬,难以入睡时;当你见到战士只能啃着干粮充饥时;当你目睹战士一听到号令,奋不顾身地冲出猫耳洞时……这时,你才会体会到我们当代军人是多么的伟大,你才会感受到我们当代军人的品质是多么的崇高。他们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人民的骄傲。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位青工运用了引人身临其境的演讲方法,使听众自己进入了当代军人更具有感染力,更能打

动听众的心。

三是演讲者的假设,与听众形成共识

在演讲中,演讲者运用假设,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会到互补的作用,更容易形成双方的共识。上海轻工业局举办了一次“企业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的演讲比赛。有一位工人演讲的题目是:《假如我是一个厂长》。他说:“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原材料调价、资金短缺、市场疲软、效益滑坡……”假如我是一个厂长,我牢记三句话:一是与其在逆境中拖垮,不如在拼搏中奋进,继续发挥企业精神,带领职工知难而上,决不向困难低头。二是不找市长找市场,我决不乞求政策、等待改革,而要果断地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中法语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三是人心齐,泰山移,干部与群众要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这样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这位青工的演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知道听众中的绝大多数是工人,他们渴望听到厂长在困难时候的声音。他用一个工人的话来讲出厂长的心声,听众将心比心,促使干部与工人原先的互怨和不满的消除,使厂长与工人形成共识:这就是齐心合力,共渡难关。

 

怎样使你的言谈富有新意

 

古人有诗云:“绿阴不减来时路,更添黄鹂四五声。”在众人熟悉的绿阴职画的景色中,又传来黄鹂的欢快叫声,别有一番情调,更能吸引人心。同理,如果我们能在平实的言谈中,巧妙地渗入一些新的东西,就能使我们的言谈充分体现迷人魅力和积极影响。言谈富有新意的常用方法有:

推陈出新巧合成

每一种观念,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为众人所熟知和认可的观念,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观念从个体上看,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而从整体上看,这些观念之间又有相互补充、纠偏、完善的潜在作用。如果采用组合的方法,把它们有机地合成一种新的观念,那么其合理性就会扩大,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如,求贤若渴和怀才不遇是一对古老而常新的矛盾,某领导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其实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也常有,关键是要找,而不能坐等。如果伯乐有“三顾茅庐”的诚意,千里马有“毛遂自荐”的勇气,那么不管是伯乐找到了千里马,还是千里马找到了伯乐,对于双方都是幸事。“伯乐与千里马”“三顾茅庐”“毛遂自荐”等历史上的观念,就这样被合成了一个更完善、更能为众人所接受的现代观念。

自圆其说巧“逆解”

人们的心目中不同程度地板结着一些自己深信不疑的观念,不能简单地说这些观念是错误或陈旧的,但其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全面、待更新的地方。如果你敢于“逆解”这些观念,揭示新的理解且能自圆其说,必能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如松下幸之助提出一个观点:“吝啬就是创造新价值。”他认为:吝啬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个贬义词,但吝啬的本意是将自己的一切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人们往往只从消极的、非生产性的角度去想象吝啬的含义,而没有从积极的、生产管理的角度去发展吝啬的内在精神。当代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往往取决于企业的“吝啬”程度。这种说法的确使人耳目一新,在震惊之余产生共鸣。

认知和谐巧“借壳”

借壳,本是股市中的一个术语,指某个上市公司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经营困难重重,而其它有实力上市的公司通过与这种公司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方式,既赋予旧公司新的灵魂,又促成新公司顺利上市,这实在是一举两利的好事情。在言谈中,同样也可以采用这一方法,即借用大家熟悉的某一形式,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让大家在对“壳”的熟悉和对“魂”的陌生中产生新的认识。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各有一处卧龙岗,两地都建祠纪念诸葛亮,且一直争论不休。南阳武侯祠中有一副对联曰: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1954年,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同南阳二中师生会见时,念了他改过的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就近取“壳”,并寓时代精神的灵魂于其中,境界高远,胸怀博大,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借物寓意巧说明

即使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提出的“鸵鸟理论”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寓言故事,他说:当两只鸡一样大的时候,另一只肯定觉得你比他小;当你是一只火鸡,人家是一只小鸡,你觉得自己大得不行了吧,小鸡就会觉得咱俩一样大。只有当你是只鸵鸟的时候,小鸡才会承认你大。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力量估计得过高。这种浅显而新颖的语言形式,丝毫不影响其中所包含的道理的严肃和深刻,反而更有启发性,更为人所津津乐道。

形象鲜明巧对比

这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语言方法,但拿谁跟谁比,却大有学问。如日本三洋公司的井植薰说:“我在公司的人才培养上,采用的是‘水涨船高’的办法,水就是全体公司职工,首先是把水位提高,船是浮在水面上的出色人才,水涨高了,船才能更高。‘水落石出’是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无所作为的一种结果,水流干了,露出来的几位突出人才,充其量只是一般的肯干的干部。”拿水涨船高与水落石出相比,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效果集中,对对比双方的精心选择以及对这种语言技巧的高超运用,由此可见一斑。

不落窠臼巧翻新

一种形象在形成之后,在很大程度上便会成为一种惰性的存在,长久缺乏变化或变化速度迟缓,那么再美的象征,再大胆的变形,也都会变成远古的化石,没有生命和活力。从翻新法的特点来看,它由本体和喻体构成,本体不变,喻体可变,我们完全可以不断推翻本体和喻体的配合方式,从而更加丰富人们对本体的理解和感受。翻新的办法主要有:

①把一个高远、抽象、新奇的事物通过联想拉回现实,和生活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配合在一起。如在谈到计算机软硬件的关系时,某专业人士形象地说:电脑只是盘子,软件才是菜,人是为吃菜,才买盘子,两者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又如有的企业家把“团队精神”比做“能打群架”,有的把它比做“团长死了,营长就会上去,照样能打胜仗”等等,正可谓:境非真处即为幻,俗到家时自入神。

②把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词汇等大胆地运用到翻新法的配合当中去,使人们对本来已经熟悉的东西产生一种新的联想和体验。如把做生意比做“像股市一样,牛市也罢,熊市也罢,都有人能赚到钱,关键看你怎么做”。

③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很专业的知识进行形象的联想配合。如王码公司总裁王永民把成就、荣誉、地位、金钱等比做像“电荷”一样,在一个人身上积累多了,“电压”就会升高,“高电压”使别人难以接近,自已也十分危险,解脱的办法是“放电”,把自己“接到地上”,“接地”,“放电”,回到“零电位”。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理解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现象,又何尝不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组合技术”呢?

法国的丹纳曾经说过:“一切典型永远可以推陈出新,过去如此,将来也如此。而且真正天才的标识,他的独一无二的光荣,世代相传的义务,就在于脱出惯例与传统的窠臼,另辟蹊径。”只要我们敢于和善于创新,就能使我们的言谈永葆生机和活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