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情诺贝尔

他从小热爱诗歌,梦想成为“雪莱”一样的伟大诗人,而他一生从事的,却是化学研究;他富可敌国,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家,终生漂泊流浪;他善良谦和,热爱和平,却发明了夺去亿万无辜生命的炸药;他的身后,留给别人的是数以亿计的财产,而留给自己的却只有一个刻着名字与生卒年月的墓碑,他一生渴望拥有爱侣,却终是作为一个单身汉孤独地死去。他就是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

17岁,才华初显的诺贝尔被父亲送到欧洲游学,在浪漫之都巴黎,满街的灯红酒绿激活了这个少年心中蛰伏的躁动,因热爱诗歌而埋下的浪漫种子使他渴望有一天,能在塞纳河醉人的风景中遇到一份令自己怦然心动的爱情。

一天,诺贝尔正在巴黎街头徘徊,街边药店里的一位美丽大方的姑娘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推门走进去,目光直直地落在姑娘的身上。彼时,那姑娘也正在瞅他,四目相对,姑娘微笑着低下了头,脸上的表情似花朵见到了春天,温暖中带着羞涩,诺贝尔的心,瞬间漾起一片涟漪。

那个黄昏,从来不善言谈的诺贝尔忽然就像换了个人,与那姑娘侃侃而谈。姑娘叫玛丽安娜,从农村来,是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她的美丽淳朴深深地吸引了诺贝尔,在他看来,眼前的这个璧人儿分明就是雪莱笔下的“爱米莉”,是高尚与美好的化身。

诺贝尔恋爱了。塞纳河畔,埃菲尔铁塔下,罗浮宫里,到处留下了两个人心手相牵的身影。然而尘世间,消失得最快的,总是最美的风景。

那一年,巴黎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一场大雪过后,原本身体强健的玛丽安娜竟意外感染了伤寒,当远在英国的诺贝尔匆匆回到巴黎时,等待他的,却是物是人非的悲凉。年轻的玛丽安娜带着对诺贝尔深深的不合,香消玉殒。

爱人的殇逝,使得原本就不善言辞的诺贝尔更加忧郁,在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时光里,诺贝尔终日与科学相伴,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也不玩乐器,身边更没有女人。

1876年,43岁的诺贝尔早已名扬天下,可他依旧孑然一身,整天寂寥地在实验室做着各种科学实验。可他实在是需要人陪伴,在朋友的鼓励下,诺贝尔刊出了一则含蓄的广告:“一位十分富有且受过高等教育、渐近老年的男士欲寻找一位中年女性,条件是能讲多种语言,能胜任秘书业务,能承担家务劳动。”

这则广告真的为他迎来了一个让他倾心的女人,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33岁的伯莎·金斯基应聘做他的秘书。伯莎博学多才,办事干练,为人大方又体贴,她的出现,让已步人中年的诺贝尔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渴望。然而,他不知道,年轻的伯莎于他而言,竟仍然可望而不可即。

善良敏感的伯莎从诺贝尔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心事,她委婉地告诉诺贝尔,自己已与大学时的恋人订下了婚约,并邀请诺贝尔到时参加她的婚礼。伯莎的话,像一盆兜头而下的冰水,浇灭了诺贝尔灼灼燃烧的爱情火焰,虽然被拒了个措手不及,但良好的教育让他保持了自己的风度,他对伯莎表示了深深的祝福。

如果说玛丽安娜的死带给诺贝尔的是心灵的创伤,那么,伯莎的拒绝却让他从心理上产生了深深的自卑。他觉得,自己丑陋的外表、赢弱的身体和木讷的性格很难吸引异性,也许自己这一生再也无法赢得爱情了。

然而,老天这一次竟然对诺贝尔起了怜悯之心,就在伯莎离开后不久,诺贝尔遇到了他的第三次恋情。

一个秋天,诺贝尔途经奥地利。漫步在维也纳的满目繁华中,他的目光不经意间停留在街边的一家花店里,店中,一个姑娘的如花笑靥让他忽然就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那一刻,他想起了已化羽而去的玛丽安娜。

神差鬼使般,诺贝尔走进了那家小店。又一次,木讷的诺贝尔在一个姑娘羞涩的表情里找回了自己,他再次侃侃而谈,忘了时间。

索菲亚,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小个子犹太美女,让诺贝尔如中了邪一般,爱得死心塌地。索菲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没有读过多少书,继母对她不好,她偷偷地从家里跑出来,靠给人卖花养活自己。

诺贝尔对索菲亚的遭遇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虽然他明知索菲亚缺少教养,过分看重物质,但他仍然一相情愿地认定,索菲亚的这些缺点是由于家境贫穷造成的,自己完全有能力把她变成一个有教养有气质的人。于是,诺贝尔为索菲亚在巴黎购买了别墅,雇了女仆和厨师,并且还专门找了一个教她法语的老师。

诺贝尔天真地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使索菲亚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然而他不知道,在年轻的索菲亚眼里,他不过是个可以给她带来荣华富贵的老男人,她爱他的钱远胜过爱他的人。

诺贝尔像个溺爱女儿的父亲般默认了索菲亚的花天酒地。他为她提供车马费、首饰费,支付旅馆费。她在外赊账,不管多少,他都会去填窟窿,甚至,连她与情人合伙骗他的钱,他都装聋作哑。

1891年,索菲亚最后一次给诺贝尔回信,信中,她告诉诺贝尔,自己怀孕了,但孩子的父亲不是他,而是一位年轻的匈牙利骑手,他们在一起已经十多年了。这一次,诺贝尔对索菲亚是彻底地绝望了,他给了她一笔钱,然后,挥泪离开。

索菲亚的绝情,让诺贝尔学会了死心,从此,“把青春献给爱情,把生命献给科学”成了诺贝尔最真心亦最无奈的选择。然而,把生命献给科学的诺贝尔却并没有从科学上得到安慰。1888年,诺贝尔的哥哥路德维希突发心脏病去世,法国的一家报纸误以为是诺贝尔去世了,于是刊登出了一则讣告,称他为“死亡商人”,称他一生只在发明新式方法“毁灭和灭绝生灵”。

这种并非莫须有的人生定位,让这个一向自视为理想主义者和艺术家,爱好和平、珍视荣誉和体面的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爱情与事业的双重打击,让诺贝尔患上了抑郁症。恰逢此时,诺贝尔曾钟情的伯莎,作为世界和平的倡导者发表了她的小说《丢掉武器》。

像溺水的孩子终于抓住了救命稻草般,诺贝尔找到伯莎,急切而坦诚地向她解释了自己并不是为了制造武器才发明炸药的,他请求把他的钱通过伯莎的活动,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伯莎被诺贝尔的真诚所感动,接受了他的请求,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诺贝尔和平奖”。在物理、化学、文学等奖项之外设立这样一个奖项。诺贝尔是想向世界表明,所有的科学都应该为人类的和平服务。

1896年12月10日,63岁的诺贝尔在抑郁和孤独中走完了他的一生。今天,当世人的眼泪与叹息洗净了这个伟大男人的千帆过往,我们衷心地祈盼,这个孤独了一生的人,能够在天堂里找到他的玛丽安娜,并且,从此幸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