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考霸的“人生标准”

广西考霸的“人生标准”

作者:任重远

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结果,让32岁的吴善柳终于可以结束长期边缘的生活状态。过去的八年里,他基本只做了两件事,复读,高考。

从2007年起,吴善柳转战于钦州“四大”高中,参加了八次高考,被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甚至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名校录取过,但一次次放弃,一次次重新复读。

“就像一辆已经长期偏离轨道的列车,终于回到了正轨。”他说,这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很难复制,也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最好不宣传、不评论、不报道”。

“一错再错”

2006年秋天,当吴善柳回到母校广西浦北中学复读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会连考八年。

那时的吴善柳,已经念完了人生的第一次大学。1982年出生的吴善柳,初次高考还是2000年。因成绩不理想复读一年后,考入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他不愿意回忆自己的首次大学生涯,只简单地说自己是“一错再错”。他的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都没考过,最终连学位证也没能拿到。紧接着,他在北京的求职充满挫败,不得已回到南方。他尝试去打工,但换了几次都没有好的工作。“都不是什么好工作,跟民工差不多。”他说,“当时的生活实在让我无法忍受了,复读完全是迫不得已。”

他的父亲吴津贤支持儿子的这一决定,为考取理想的大学而奋斗。现年57岁的吴津贤在钦州市浦北县北通镇小学任报账员,之前做过语文教师、副校长等。吴善柳的小学语文,就是他教的。

他说自己的大学非常平凡,没什么人注意。一个细节除外:在毕业求职时,清华、北大名校文凭的巨大优势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刺激。

特殊学生

2006年吴善柳回到浦北中学复读时,他高中时同级的同学梁德涛早已从广西师范学院毕业,回到浦北中学任教。校领导也一度略为担心,会不会加剧他的压力。

浦北中学是钦州地区四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之一,出过三名自治区高考状元。

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尹胜担任吴善柳所在复读班的班主任,他从1994年开始一直奋战在毕业班火线。尹胜告诉记者,这是受吴善柳表姐的托付,她是浦北中学校长的爱人,也曾是他的学生。

据尹胜回忆,校领导当时找他谈话时说,吴善柳回来复读就是为了考取清华北大。

后来和吴善柳聊天时,他也听到了类似的答案。吴告诉他,大学毕业时看到清华、北大的学生一亮牌子就很容易找到好的工作,对比之下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也想挑战一下,挖掘一下自己的潜力。

对于这位特殊学生,浦北中学提供了一些额外照顾:在教师宿舍留了个带卫生间的房间,不必住学生集体宿舍。

尹胜告诉记者,吴善柳当年很快就找到了复习的状态,考试成绩基本都是年级前三。但大约半个学期之后,就开始有任课老师反映,吴善柳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看自己的书,作业也不全部完成,做其他的题目。

吴善柳最终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这在尹胜的意料之中。他认为这个学生虽然聪明,但不是那么扎实,虽然最差也有630多分,但这种情况基本可以锁定一所重点大学,但要冲击清华北大,要运气好、题路顺才可以。

那年夏天,尹胜有次校内偶遇吴善柳,劝他:不行就去读吧,不是非得清华北大。吴善柳的回答是,“我考虑一下。”

老师只能建议他明年换个环境,说你考了这么多年了,如果每天面对的还是同一批老师,双方都有压力,不利于复习。

秋季入学,吴善柳果然换到了另一个班复读。复习方法还是以我为主,但再次收获了北京师范大学。

事后回忆此事,吴善柳并非全不后悔。他说复读的前两年,还是有股劲儿别不过来,也没有料到要考那么多年才中,后来就有些骑虎难下。如果2007年时知道要考八年才能进清华,肯定就去北师大了。“其实当初上了北师大,当个老师,也挺好的。不累,假期也多。”

放弃北大的理由

之后的两年,吴善柳转学到了钦州一中,2010年秋天,他回到浦北中学,次年辗转灵山中学又复读了两年,2013年转入钦州二中。至此,钦州地区的四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都留下过他复读的印记。

这6年时间里,吴善柳基本上就在家复习,不怎么去学校。他的历次高考成绩依旧保持稳定,每次都考上重点大学,如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但始终和北大清华差一点儿。

最遗憾的是2011年,他以650多分的成绩首次进入广西前一百名。当时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几所名校的招生组都曾跟他电话沟通,说如果他报该校经济、金融类专业,录取应该问题不大——这是他除清华北大外的另一理想。

吴善柳说自己不是非清华不上。除了医学,北大的任何一个专业包括历史、哲学等,都可以;“复旦也不错”。而对于其他名校,他更看重专业。他对经济、金融很感兴趣,理想中的职业是当股票交易员,因为赚得多,刺激和有成就感。

简而言之,要么北大清华,要么名校经济专业。吴善柳说,这样的目标,完全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出的一个理性选择。

他的另一理想,其实没有降低多少难度。他高中时成绩排在年级几十名,并不突出,复读时平时考试很少超过650分。而他眼中那些名牌大学经济、金融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常常会超过清华、北大的提档线。

“当年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录我的都不是经济类。同济大学吧,我感觉这个学校又差了一点儿。”吴善柳说。

那一年,他最终拒掉了上海交大,还是选择冲击北大。

不幸的是,当年北大本部的提档线还是高了几分,录取他的是北大医学部。这一结果,让吴善柳失去了复读期间惯有的淡定,感到撕心裂肺的痛。但过了几个小时,就调整过来,准备来年再考。

这一决定令不少人感到惊讶。

吴善柳解释,放弃学医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从小害怕见血。但他也提到,听说医学部学生只在本校待一年,缺乏北大的氛围。

那年,他已经近30岁。幸运的是,两年后,他又考入了广西五十多名,680分的成绩也终于到达了北大清华的门槛。

论及最后冲击成功的关键,吴善柳认为,后面几年他调整了学习方法,开始做一些奥赛题来开阔思路和拔高。

尹胜虽然不认同吴善柳的学习方法,但心底赞赏学生“屡败屡战,永不言败的勇气”。在他看来,这种把某所大学几乎当成人生唯一目标的行为其实非常普遍,并非吴善柳一个人。学校和家长也有责任。

至于为高额奖金而反复复读的猜测,尹胜等当地教育界人士都认为不可能。“我们这里是不发达地区,状元都没有太多奖励,何况只是普通重点。一般也就是学校不收学杂费,每个月给几百块钱生活补助罢了。”

“完美人生”

虽然吴善柳反复强调自己从小没什么特别强烈的清华北大情结,也从来不是非清华北大不上,只说要考取理想的大学。但他2010-2011年复读时的一名同学告诉记者,有次听吴善柳说,“不上清华,人生不完美”。

对此,吴善柳的解释是,那只是酒后和自己哥们儿说的话罢了。

事实上,即便在短暂的采访过程中,这也不是吴善柳唯一一次使用完美一词,但他始终坚持,自己没有完美主义情结,连续复读是一个理性选择。

例如他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被录清华的结局也不完美。“因为录得还是比较悬的。当时跟清华招生组打电话,我问金融,说肯定不行。土木工程?只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最后选的这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告诉我的可能性大概也就百分之四五十。”

他还表示,入学后还是想辅修经济。

当吴善柳再次大学毕业,至少已经36岁。

吴善柳说,自己对于未来的发展并没有想得太多。不指望能有多大成就,只想着能有份轻松的工作,做一个好人。之所以选择了和在北交大时相同的专业,也不是出于什么特别的兴趣,只因为大家都说这个专业好。“至于以后的发展,随大流就好了。”

问及这种态度和坚持复读行为间的矛盾,吴善柳一时语塞,“这很难解释,大概此一时彼一时吧。”

吴善柳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和每一个人一样卑微,就像一粒尘埃。这个世界上,其实没多少人彼此关注。

这一观念来自一本关于阎锡山的书。他说五六年前就看过,印象很深,最近考完试没事,又拿出读。他的书架上摆放着各种杂书,包括尼采、郎咸平、计算机和日本的漫画等,大部分是盗版。吴善柳说,当年“少年心性”时喜欢看一下,这几年已不读书。

过去的朋友同学因为生活轨迹不同大多已经很少联系,平时接触的都是学生,这让他觉得有些边缘。和同学们在一起时,聊天的内容也主要和高考有关。

至于以后,吴善柳希望能够尽快告别复读时的边缘生活,努力“进入主流”,首先就是能有一个苹果手机。

“我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大街上见到一个美女你肯定也会喜欢看的。我觉得和其他手机相比,苹果就像一件艺术品一样精致。也是成功人士的标配。如果能有一个苹果,我想就跟考上清华一样,对我来说也是个新的突破吧。”吴善柳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