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里的一根芦苇

贫民窟里的一根芦苇

作者:刘阳

在法国权威民调机构的调查中,最受法国人喜爱的女性不是苏菲·玛索,而是以马内利。出生于1908年的她,被称为“穷人的守护天使”。1971年,63岁的她离开任教的大学,以开罗的贫民窟为家,同吃同住,专心协助埃及穷人,直到85岁被上级强迫“退休”返回法国的养老院。她负责的“以马内利修女之友协会”,在20多个国家开展救助与建设工作。

“以马内利”本意是“神与我们同在”。青年时的以马内利为解决疑问,广读各家宗教,“我多么了解那些抱持怀疑态度、拒绝相信、徒劳寻找的人啊!他们就像我自己的一部分”,这段经历帮助她“成为更具普世精神的修女”。虽信仰天主教,但以马内利嬷嬷同样推崇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等所强调的人性及互爱精神。在她眼中,宗教“全然在人性中,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的团结互助中获得实践。反之,宗教将仅是一种幻觉而已”。

以马内利性格刚烈活泼,80岁时还忘情地和贫民窟的孩子们一起跳进海里游泳;在飞机上遇见一群到东南亚嫖妓的欧洲观光客,“当时我能找到一颗炸弹的话,我绝对会像从事自杀攻击的恐怖分子一样,炸掉这架飞机!”当埃及政府的承诺没有兑现,她急匆匆跑到瑞士募款,公开放话说,若筹不到足够费用让开罗贫民窟的诊所如期完工,她就带头去抢银行。

遇见法国国防部长时,她直言让其停止军火外销,部长答道:“无论如何,就算法国停止武器生产,其他国家也会立刻加入发展这项工业……如果我把军火工厂关了,马上就有十多万人失业,国库也会减少一大笔收入……”“这么说来,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看着人死掉,甚至是无辜的小孩?”

事实上,以马内利嬷嬷很清楚,“根源在政治层面,牵涉国家内部以及国际间的社会和经济制度”,为此她勇于批评并勇于介入。人们忠告她,“修女啊,做善事就好,别搞政治!”她的回答是,“我并非在搞一般概念里的政治,我试图唤起人们的意识和良知。”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柔弱的东西,但她是一根能思维的芦苇。”缘于此,人性的美丽尊严与局限才得以体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