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的“两不”

在中国戏曲界,上海越剧院前院长袁雪芬绝对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她是越剧界顶尖级的旦角,当年在上海唱一天戏的报酬是黄金一两,获得过包括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全国第二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在内的诸多重要奖项。早年的代表作有《香妃哭头》《忠魂鹃血》《山河恋》《王昭君》《西厢记》《绝代艳后》《祥林嫂》等,她饰演的香妃、祥林嫂、崔莺莺等戏剧形象使人久久难忘。

袁雪芬1922年出生在浙江省嵊县杜山村一个私塾教师家庭,2011年2月19日逝世于上海,一生从事越剧艺术的时间长达70多年。她天资聪慧,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不到20岁就成为上海滩上的名角。袁雪芬不仅基本功特别好,而且敢于创新,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创造了“尺调腔”。后来,她又用心钻研,使“尺调腔”形成若干板类,有整有散,有快有慢,并发展了各类板腔的反调腔,使越剧唱腔不仅在板式结构方面得到完善,在唱腔曲调上也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之后在“雪声剧团”(由袁雪芬与另一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一起组建)时期创立了自己的越剧艺术流派——“袁派”。

袁雪芬的唱腔旋律清脆优美,节奏灵活,感情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深受观众喜爱。名声这样响,打她坏主意的、希望以她的出场来衬脸面的人自然很多,袁雪芬却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她给自己确定了“两不”的生活原则:一是不应酬,二是不唱堂会。旧时代,做演员的一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社会地位很低,女演员又大多长得漂亮,时有官僚、商人、流氓地痞纠缠。为了躲开无聊的应酬,袁雪芬选择了吃素。生意人忌讳吃素,认为那样会冲了自己的“财气”,袁雪芬自然落了个清静。袁雪芬也坚决拒绝唱堂会,所谓唱堂会,就是戏班子“上门服务”。1946年,宋美龄来沪想看袁雪芬的戏,派人叫袁雪芬去府上演出。对这位当时的第一夫人的要求,袁雪芬断然拒绝,她说:“我从来不唱堂会,任何人要看我的戏,请到剧场来。”1947年底,袁雪芬参与演出的《山河恋》被勒令停演。当时恰逢上海大亨杜月笙过生日唱堂会,有人向袁雪芬建议说:“你到杜月笙那儿唱一次堂会,然后请杜月笙向当局说一下,事情不就解决了?”“我不去。”袁雪芬斩钉截铁地回答。

袁雪芬坚持“两不”的人生底线,当然是想守住自我的高洁。不应酬,是要守住身子的清白,常在河边走,难免会湿鞋,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不到欲望的河边去;不唱堂会,是要守住艺术的尊严,唱堂会,人家出了钱,想听啥你就得唱啥,艺人没有自主权,不利于艺术的提高。袁雪芬深知:一个戏曲艺人的灿烂和辉煌,是靠好噪子、高超的技巧以及求新求变的精神支撑的。前两者奠定了艺术的基石,后者可以保持艺术的新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