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是一种“自我创造”
在家教咨询中,父母们反映出的种种烦恼,其实质是不理解孩子的自我创造,往往因不能与孩子正常对话,造成疏导孩子的困难,而导致孩子我行我素、一意孤行,走向事物的反面;或是父母强制命令,孩子的创造力反而被扼杀在摇篮里。下面的个案是发人深思的:
个案1.迷恋绘画是不务正业吗?男孩A从小酷爱画画,但在多次少年绘画比赛中没有得过名次,学习成绩也平平,父母认为儿子整日迷恋绘画是不务正业、逃避学习。A初三毕业时,被某“交通学校”录取,这是父母与老师“合谋”给A改写的第一志愿,为了A未来职业有保障。面对这与绘画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A说自己的奋斗目标是搞美术及设计广告,因而与父母发生激烈冲突,决心不去交通学校,要学与美术有关的专业,因而弃学重考。
个案2.要做“电玩高手”是异想天开吗?高一男生B,对网络游戏特别上瘾,经常不完成作业;他声称自己未来要以玩电子游戏为职业,因为国际上年年有电子游戏大赛,国外已有这样的职业高手。但国内“电玩”还被称为“电子海洛因”,B自然就成了“瘾君子”,父母岂能容忍?于是,两代人之间唇抢舌剑、硝烟弥漫,B也不肯来见心理医生,不知要僵持到何时。近年来,类似的咨询个案有明显上升趋势,像B这样的孩子不可救药吗?
个案3.笨女孩能成作家吗?初二女生C,成绩一直在班上中下游,但她对写作有浓厚兴趣,并已经在电脑网络上发表了一些自己的作品,她的理想是将来做个自由撰稿人和网络作家。但父母决不相信C这样的笨女孩会成作家,而且想打消C搞写作的念头,让她读好数理化。父母多次趁女儿不在家时,把C在电脑中写的作品删除,她受到极大打击,自己来找心理医生,而且决心要将父母的侵权行为告上法庭。
在以上个案中,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不够出色,可能自控能力也不够强,但这正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不能心理沟通、孩子盲目对抗父母所造成的。对待上述的情况,大多数父母采取的态度是走极端,一种是无可奈何地迁就,这孩子多半会辍学,荒废学业;另一种就是强制命令,要孩子停止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但这些做法其后果都是不好的,或是误导了孩子,是可能使亲子关系恶化。公平地说,正是因为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不能得到肯定,他的兴趣不能得到支持,才会与父母产生矛盾;如果父母不能正视这个矛盾,不能及时地解决,孩子就不可能心悦诚服,而且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很可能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和幸福。
在如今多元化的、终身学习的时代,其实孩子是有多种多样的出路的,但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引导孩子克服自己心理行为上的弱点,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对家长的可操作性建议如下:
1.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要肯定孩子兴趣爱好的合理性,这是与孩子进行对话的前提。
2.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必须坚持一些必要的原则。如:
①孩子不能随便退学,尤其是应接受9年义务教育,自己的爱好应放在搞好正常学习的前提下;
②不能虚度年华,无论以什么方式,要坚持学习;
③对于16周岁以上的孩子,按国家规定可以就业,如不上学,就要求其自食其力,自谋生路;
④孩子必须遵纪守法,例如未成年人不能去网吧,父母也依法不对孩子进行体罚和打骂;
⑤家庭要有家规,使孩子懂得,发展自己任何兴趣爱好的前提条件是自己必须首先学会谋生,能够养活自己,靠别人、靠父母,都是靠不住的;
⑥使孩子知道家庭经济收入,不合理的开支决不答应。例如网络游戏不断升级,开销很大,父母必须声明自己不会支付网络游戏的费用,并可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戒瘾”。
3.父母必须引导孩子了解中国的国情,这是孩子进行自我创造和探索的必修课。对于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去调查了解该行业发展的情况;同时,父母也应向内行权威人士了解情况,这样就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孩子必须正视社会现实,他的兴趣和理想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例如,B想以“电玩”为职业,让他自己说:有多大的可能性?怎样实现?
4.教育孩子不是“红灯”式的绝对禁止,而是给其出路,让他自己选择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尤其对于迷恋网络游戏,或是做出各种不理智行为的孩子,应该让孩子自己说有几条出路,其后果又是什么。有些做法可实验,但必须自己承担其后果。例如,对A考美术专业的事,要讨论如果考不上怎么办?有无可能边读交通学校,边将美术作为业余爱好?
5.促使孩子考虑自己的前途和发展,不必用斥责和教训的口吻,但要严肃认真地说明他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父母不要把自己意见强加给孩子,但要求孩子理智地考虑问题,并要求他去请教他信任的人,寻找支持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变得理智和成熟起来。
6.父母应该创造家庭中的温馨气氛。如果说了对孩子不尊重的话,可以认错和道歉,有了真诚的态度,才可能与孩子推心置腹交谈。
父母要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出现一些观念上、兴趣上与父母的碰撞,应该看作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反,如果孩子总是唯唯诺诺,倒是应该警惕,是不是孩子只知道课本学习,在个性上缺乏独特性?太听话的孩子往往创新能力不够,父母也要重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