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和家里的“两面派”

部分中小学生家长遇到这样的怪现象: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特别乖,学习成绩也好,有的还担当了班长等工作。可回到家里却像变了一个人,稍不顺心就摔摔打打,甚至还打人。在校“乖乖仔”,在家“小暴君”。孩子的这种表现让父母们感到非常苦恼。

学生:学校家庭表现两重天

菲菲在本市某中学念初二,因为学习成绩好、工作认真负责,被同学们推举为班长。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好孩子”,回到家中不但骄横跋扈,还常常动手打姥姥。有一次,菲菲放在桌上的折扇被姥姥不小心碰到地上,没等姥姥反应过来,菲菲就从沙发上跳起,捡起扇子往姥姥的胳膊上打了一下,嘴里还说着“笨死了”。姥姥望着被打红的胳膊气得说不出话来。

与菲菲姥姥有同感的还有豆豆妈妈。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豆豆在学校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即便在校外,见到熟人也会主动打招呼,“叔叔”、“阿姨”地叫得特甜。然而,回家后的豆豆脾气却相当暴躁。有一天中午,豆豆要吃米粥,奶奶看天气太热,往米里放了点儿绿豆。这下可好,豆豆又哭又闹,不依不饶,把家里的收音机摔了个粉碎,最后跑到外面“玩消失”。害得全家人找了一下午,最终是奶奶向他道歉才得以了结。

老师:没想到学生耍“两面派”

“如果不是家长来告状,我怎么都想象不到孩子会这样。”得知孩子在家里和学校的巨大反差,城里某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刘老师很惊讶。

刘老师班里有个叫倩倩的小姑娘,斯斯文文的,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倩倩的妈妈前些日子单独与刘老师面谈。原来,妈妈先后给倩倩买了小金鱼、小鸟、小猫等小动物,希望培养她的爱心。谁知道,这些可爱的小动物陆续被女儿弄死了,两条小金鱼甚至是被倩倩用圆珠笔扎死的,手段之残忍令家里人难以理解。

“我和倩倩爸爸都是知识分子,平时也没怎么娇惯她,我们感到很惶惑,不知道以后该怎么教育她。”倩倩的妈妈一筹莫展。生活中,还有一些父母,即使发现孩子有暴力行为,也不愿声张。

对此,一位从事一线教育20多年的资深老师直言不讳:“孩子‘两面派’,反映出教育的缺失,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专家:缘于家庭教育缺失

一份针对1585名初中生及其家庭情况的调查显示: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多是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或优秀学生,但在家中却是“小暴君”,对家长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十分暴力。

小小年纪为什么显现出如此极端的两面性?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认为:这是家长前期教育的结果,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长平时不注意言谈举止,家庭成员之间不够礼貌。比如那位打姥姥的菲菲,就是因为父母平时打架、吵闹时,总埋怨姥姥惯坏了菲菲。看惯了父母对姥姥的不尊重,菲菲自然而然地认为姥姥“没水平”,不值得尊重。

其次,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定、不适应新环境。有的孩子则常常感到自己是弱者,导致自卑、烦恼和苦闷。在学校受到挫折,更不敢发泄,只能回家发泄到父母身上。

再次,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学校时,有的孩子被各种荣誉架了起来,便开始伪装自己,以维护自己的形象;有的孩子则是为了在学校获得小伙伴的认同,表现得很蔫、很顺从,回家后才显现出“小霸王”本性。

此外,孩子学习负担繁重,家长忽视了孩子对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支持的强烈需求,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情绪障碍,心烦或苦闷,道德规范和约束力降低,严重的就会出现暴力行为。

专家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分子看待,家里有什么难事、急事,不妨跟孩子说一说,让孩子有主人翁的感觉,共同分担烦恼。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孩子为家里“操操心”,共同参与策划家庭大事,这将是一种拉近情感的有效方式。

注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孩子在家与在学校两个样,折射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的缺失。

一个有效问卷达3万份的教育调查表明,中国家长关注度最高的是孩子的学习,而孩子心理上的变化、情感的转移和人格养成等潜在发展,许多家长不够重视,或者不知道如何引导。

培养孩子成才,不是简单地给孩子找个好学校就了事,也不能把家庭教育简化为看孩子写作业、带孩子上辅导班。最主要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品德、意志、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首先要让子女学会做人,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和生活习惯。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假期,孩子更是天天在家。学校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课程育人,而是文化育人,家庭教育也是一样,应该注重“氛围育人”。孩子用功、家长用心,家校配合,一定会对孩子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等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在学校、在家一个样的好孩子会越来越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