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诚鼓励与冷静剖析

WordPress数据库错误: [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
SELECT SQL_CALC_FOUND_ROWS wp_posts.*, yarpp.score FROM wp_posts join wp_yarpp_related_cache as yarpp on wp_posts.ID = yarpp.ID WHERE 1=1 AND yarpp.score >= 1 and yarpp.reference_ID = 47523 AND wp_posts.post_type = 'post' ORDER BY score DESC, wp_posts.ID ASC limit 10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过:“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种材料熔冶于一炉。”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在孤独中得到发展。”这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朴素真理,也是作家们的亲身体验。

而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有了孩子,却常会陷入迷茫:热诚是否会纵容孩子?鼓励是否会助长错误和骄傲?孩子出了问题还怎么冷静?父母若是做“笑脸菩萨”还有什么威严?是不是“冷面杀手”更有威慑力?类似的问题困扰着家长们,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1.热诚鼓励是真爱

自古以来,人们相信这样的说法: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在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细致地描写过贾宝玉的多次挨打,他父亲贾政恨他不好好读书、不想做官,总是在女孩子堆儿里混日子;可是打的结果如何呢,他成才了吗?宝玉最后去寺庙里出家当了和尚,这又说明了什么?尽管红学家们还会继续评论《红楼梦》,但是贾宝玉确实代表了封建时代有叛逆性格的年轻人。打骂孩子自然与热情鼓励背道而驰了。

从成人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许多人的心理疾病的形成与幼时经常挨打有关。一位患强迫症的中年女性回忆起童年,她的母亲脾气非常暴躁,常常是“抄到什么就用什么打孩子”,她和姐姐都曾被母亲扔出的铁锅、火钩子等砸伤手脚,从未体验过真正的母爱。

另一名遭遇离婚的男青年说,他的父亲是个“虐待狂”,他酗酒后经常打妻子、打孩子,他的母亲受刺激有精神病,但从未得到很好的治疗。他的一个哥哥被父亲打伤了手臂,以后上学和工作都不顺利,23岁时患抑郁症跳楼自杀。这个男青年也很自卑,认为父亲的影响使他人格扭曲,很难与人相处和谐,因而婚姻失败,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信心。

在新世纪已经到来的今天,我们还要打孩子吗?笔者曾对部分进行家教咨询的中小学生家长做过调查,竟有60%以上的家长承认自己打过孩子;经常打骂孩子的家长在20%左右,认为“打自己的孩子不犯法”的家长占40%左右。而另一些数字发人深思,对少年管教所的少年犯和18岁以下青少年罪犯的调查表明,他们中90%以上都是经常被父母打骂的。

从现代教育观念来看,打孩子,是家长无能和不理智的表现;而从法制观念来看,必须承认,打孩子侵犯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应该承认,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打”的惩戒作用会越来越小,而其弊病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

①以成人的武力征服孩子,存在力量的悬殊,使孩子口不服心也不服,并会嫉恨家长;

②打孩子是一种不讲理的作法,不问青红皂白,不听孩子申辩,往往冤枉了孩子,使孩子不被尊重和理解,孩子也会变得不讲道理;

③家长在情绪冲动下动武,很难掌握分寸,将孩子打伤、甚至打死的实例屡见不鲜;

④打骂行为引起孩子的情绪反感,造成逆反心理,很难达到教育作用,反而形成孩子的严重戒备和本能地自我保护的心理,其后果常常是千方百计说谎和欺骗家长,以逃避挨打;

⑤打骂孩子歪曲了父母形象,影响家长的权威性;

⑥打骂孩子与爱的情感是不相容的,必然影响亲子关系,造成两代人心理沟通的严重障碍。

有的家长说,我打了孩子也很后悔,打孩子是气极了,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可是,如果孩子犯了错误、闯了祸也不打他,是不是对他太放纵、宽容了,他不汲取教训,下次还犯同样错误,那可怎么办?家长们最关心的是:不打孩子?有别的好办法吗?

说到办法,就是要讲科学。在孩子不顺利,遭遇逆境、挫折时,最需要热诚的鼓励。热诚鼓励不是说空话,而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摆脱失败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1)脸不变色心不跳。热诚要表现在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泰然处之,加强自己的修养,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2)预料之中平常心。要允许孩子不完美和犯错误,孩子在探索周围世界过程中成长,要允许他走弯路和犯错误,犯错误或失败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甚至也是孩子长大的标志;那些很少犯错误的所谓“好学生”,倒是值得警惕的,他可能只把最好的一面给别人看,千方百计粉饰、美化自己,但他的错误缺点可能变得更隐蔽、更危险。

3)有理有节心诚服。“理智的惩罚”方法,可以用限制、延迟其某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情感的相对淡漠和有理有节的批评分析来表示。对孩子采取无条件接纳的态度。

4)措施得力促成长。不要用单向说教、管教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而要用讨论式、商量式、协议式、咨询式、双向沟通等因势利导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要让他自己说出来和制定计划;孩子做错的事,也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这样他就会有所领悟,有所进取。

家长应该是一个顾问和参谋的角色,是孩子的朋友和玩伴,而不是专制的“国王”,摆正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就可以戒除打孩子的错误作法,热诚对待孩子的一切表现。

2.信任肯定激情来

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保尔·赫尔曼·米勒,幼时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米勒1899年出生在瑞士的奥尔坦村,他父亲是个铁路雇员,文化不高。米勒从小就跟着大人下地干农活。父母既不给他沉重的担子,也多少让他承担些责任,这对他的一生非常重要。

米勒的家乡有一条爱尔河流过,那里景色宜人,但是可惜那里经常发生虫灾,常常眼看好端端的庄稼被害虫吞噬而束手无策。“多么需要一种有效的农药”――父母和农民们的叹息和期待,重重撞击着小米勒的心,并使他萌生一个强烈的愿望,将来一定要制出一种有效的杀虫剂来。米勒由于受到现实生活的激励,学习特别用功;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又经历了打工生涯,自己攒了一笔钱以后,才去上大学,主攻化学,并打下了研究基础。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对数百种药物进行了实验,到1939年,米勒终于合成了后来举世闻名的高效杀虫剂――DDT,可用于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虽然,后来发现这种高效杀虫剂非常难以化解,大量地残存于地球上各种生物体中,而不得不停止使用。但米勒仍旧是不可没,他的精神激励人们去研究有利于环保的天然杀虫剂。

对所有人来说,生命中最艰难的里程是从依赖他人到自立的那一段,而这一段时间大多数人是在父母身边渡过的。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信任与肯定,这就像是农夫对种子说:你是一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我期待着你结出累累硕果!

在我国的南京,有一个自小失聪的周婷婷,她的父亲提倡“赏识教育”,并将她培养为一个大学生。赏识,就是不会看不起孩子,而是对他信任肯定,给予激励,他便会积极行动,并发挥出自己的巨大潜能。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证实,智力正常的人之间,在大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异,关键是如何教育与激励其潜能的表达。

希腊神话中有位塞浦路斯王名叫皮格马利翁,他擅长和痴迷雕刻,以至于热恋自己雕刻的少女塑像。爱神阿佛洛狄忒见皮格马利翁感情如此真挚,就赋予少女雕像以生命,使皮格马利翁与之结为夫妇。这就是说,皮格马利翁的热恋和爱神阿佛洛狄忒的意向,使无生命的少女雕像有了生命,这种“意向”,就是一种信任肯定。

心理学家在学校教育中实验了一种教育方法,老师对某些学生寄予深切的希望,对他们抱有暗含的期待。这些学生在老师这种深切的希望和积极的心理暗示的鼓舞和激励之下,他们的智力会像老师希望和期待的那样得到发挥,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心理学把教育过程中这种奇特的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实践证明,这种心理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效应,家长如果善于把自己的希望和期待以各种恰当的、有力的方式和途径传递给孩子,使他们受到鼓舞和激励,就有可能激发和调动孩子的智能和力量,从而使他们有所作为。

特别要引起家长注意的是,信任肯定,使孩子产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使孩子最终走上成才之路,必须明确下列观念:

1)名人并非唯一标准,时代在变化,古今中外的名人精神可贵;但在多元化的时代,对名人的言行同样要有分析,有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例如,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不能只靠书本,可通过网络学习;科学研究也不能单枪匹马,而要依靠团队;现代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人人要做名人,世界上就没有名人了。不要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

2)分数并非唯一标准,学习成绩也受到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分数的波动是正常的;关键是永远的求知欲、好奇心,善于主动学习,勇于创新。不要对孩子的兴趣泼冷水。

3)得奖并非唯一标准,参加各种表演、竞赛、考级等只是一种竞争心理的锻炼,但获奖绝非目的,重在参与,培养健康的、持久的健康竞争心理。帮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失败。

4)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尽到努力,做一个有独特个性的自己,别人不可替代的自己。信任使孩子获得自信心,这便是激励他进取的能源。

3.出错不惊催化剂

11岁的小建是六年级学生,他学习成绩较好,性格开朗活泼。而最近几个月,妈妈发现小建有些变化,经常发脾气,有一次还把爸爸心爱的瓷茶杯摔坏了;学习成绩不如过去,老师还通知家长,小建竟在学校与同学打架,他把别人打得鼻子出血。于是,他挨了父母一顿批评,老师还让他做检查,并向被打的同学道歉。随后,父母带小建来到心理咨询中心。

小建对心理医生说:“前几天,我们值日,外班一位同学故意用石子把我们班的窗户玻璃打破了,我揪住他讲理,要带他到老师那去,可他把我使劲一推搡,推得我正好撞在打破的窗户上,划破了我的胳膊;我出于气愤和自卫,也打了他几拳,他不经打,鼻子流血了,就恶人先告状,我有什么错?……就因为这件事,父母罚我不许出去找同学玩。

我一回到家就烦极了,妈妈天天要说好多遍:明年你就要上中学了,可要用功,争取上重点校!其实我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前五名,用不着她操心,她那么唠叨最叫我讨厌了。爸爸不让我看电视,怕影响我学习;可他一看起球赛来,电视声音特别大,吵得我没法学习!

星期天我想找同学去玩,父母不让我去;我有三个好朋友都住在附近,我们一起踢球和学电脑,小正和大立家还有许多有趣的卡通书和科幻故事书可以看,我们玩得高兴极了。老让我复习功课,我都会了,有什么可看的?跟父母没什么话可说,双休日我在家里闷死了!”小建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的苦闷。

心理医生问小建的父母:“你们知道孩子的想法吗?他说过自己的要求吗?他天天在长大,非常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心理支持。”小建的母亲说:“我们想,他快上中学了,应该管严点儿,不能太贪玩。他说过,星期天想去找同学,上次他打了人家,总不是好事;谁知他还会不会再跟同学打架?所以,没有让他出去。”小建的父亲说:“男孩子象他这么半大不小的年龄,最让人担心,对社会上的事半懂不懂的,他有时会惹出不少麻烦;现在社会上很复杂,他出去找同学,怕出什么问题,我说他什么,他也不大爱听,还是少出去好点吧?”

孩子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他需要倾诉,需要与人交流。而在这方面是最容易被父母们忽视的。现在许多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的确是“以孩子为中心”,但是,家长们一般更多注意的是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再一个特点,就是以为只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不断提醒孩子约束自己,别出大的问题,也就算是尽到责任了。如果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就会火冒三丈,对孩子劈头盖脸的批评,甚至不问青红皂白地辱骂,都是常见的。

其实,这种“冲动式”家教方式,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缺点,只是一种缺乏针对性和不了解孩子个性的“盲目式”说教,甚至算不上真正的教育,很难产生实际的效果。

独生子女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生活在成人的“包围圈”中,造成他们精神生活的枯燥和单调,会引起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无论什么原因,孩子出点错就是个不好的信号,不管怎行?孩子其实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不犯错的孩子是没有的,只是看大人是否发现了;若是老师一向家长告状,就将孩子全盘否定,甚至“打入十八层地狱”,不许乱说乱动,那样对孩子就太不公平了。孩子可以在实践中学会交往,也可以通过大大小小的错误逐渐认识自己的不足。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直至青年人犯错误、有缺点,都不必大惊小怪,倒是应该这样做--

1)倾听缘由,要调查事情真实经过,让孩子把话说完;

2)允许申辩,孩子若是与别人说的不同,应允许自我辩解,避免冤枉孩子;

3)讨论质疑,通过与孩子平等讨论,使他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不同意见也可争论;

4)提出措施,落实孩子能接受的改正措施,父母不要把自己意见强加给孩子;

5)耐心观察,善于观察和等待,相信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可以学会自律;

6)反复提醒,错误缺点如有反复,也是很正常的,再按上面要点提醒孩子重视和改正。

如果不能发现孩子的错误缺点,反而是令人担忧的,不等于孩子完美无缺,只是没有在老师、家长视野中出现而已,或是成人的评价标准有问题,或是孩子善于掩饰和伪装自己,“过于听话、完美”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所以,孩子出现错误、问题,应看作孩子的真实表现,是其成长的最好催化剂。

4.情绪剖析要冷静

有些孩子特别爱发脾气,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情绪更不稳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喜怒哀乐,人皆有之。情绪,是一个人对所处的周围环境中各种刺激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会引起人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新陈代谢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所以,任何情感情绪的变化,都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大脑在调兵遣将,因而会影响到人身心健康的水平,甚至决定着人的生死存亡。所以,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

七情六欲,人所共有之,但是,同样是情绪,可给人带来健康,也可给人带来疾病;而人本来是有能力和办法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使之利于健康和生命。儿童、青少年处在心理尚不成熟、情绪情感十分丰富而脆弱,且又复杂多变的时期;在家庭中,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情感水平,因此父母应该学会驾驭自己的情感,并成为孩子情绪的镇静剂。

情感是一种态度,是对自身的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情绪则是人的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笔者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不同情绪类型的人,发现凡是情绪不稳定的儿童,必然有其家庭的原因。我们可对儿童及其父母常见的情绪类型做如下的分类--

①焦躁易怒型:即所谓“脾气大”的人,以为凡事一发泄出来即烟消云散,往往只图一时痛快而大发雷霆;表现在孩子身上是一种骄横和任性。如果父母从不向孩子发脾气,孩子也不至形成坏脾气。有些家庭中,在孩子幼小时过分溺爱;等长大些看着不象话了,就想严管,难免发生激烈的亲子冲突,于是家中成天为孩子的事情大大闹、“战争不断”,但却收效甚微。

②紧张惶恐型: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控制过严,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封闭、神经过敏、思维狭隘,而在情绪上过分胆怯和压抑。父母若是小题大作、大惊小怪地待人处事,都会形成孩子易紧张、恐惧,导致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如果注意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促进其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培养,就会使孩子开朗、勇敢起来,成为情绪稳定、人格坚强的人。

③敏感懦弱型:神经类型属于弱型的人,常表现为多思多虑,使恐惧、焦虑、怀疑等不良情绪泛滥。这固然有前辈在神经系统方面遗传的影响,但“小心眼”则多是因为思维的偏狭局限所造成的。所以,父母若有这类情绪特点,应注意要鼓励孩子在实践中磨炼和体验,必定可以使孩子情感上丰富豁达起来,而不计较或纠缠于小事情。

④多愁善感型:各种消极情绪的持续影响,是癌细胞的“活化剂”,会破坏和降低人体免疫力,也是产生抑郁性神经症的根源。这种“林黛玉式”的情绪特点,经常表现为“自虐式”的不良行为,自艾自怨、自卑自怜、自惭形秽和悲观的生活态度,甚至十分容易产生“轻生”念头,真是万病之源了。如果对孩子过分娇惯和封闭,也容易使他成为多愁善感的人。

⑤冷漠孤僻型:对任何事物无兴趣的人,不是自我为中心的狂人,就是自我封闭的孤独者,表面的平静并不说明情绪的平衡,这种人多半思维偏执,心胸狭隘,易导致人际关系障碍,对人挑剔苛求,容易诱发其它身心疾病。

⑥表里不一型:有些做父母的,不轻易流露真实情感,但对他人的敌意、嫉妒和控制欲、权力欲很强烈,在人际交往中又是“看人下菜碟”,情绪上富于“表演性”。这是双重或多重人格的病态表现,这好像戴着“假面具”生活,当然活得很“累”。这多与家庭、社会的某些消极影响有关,还可能是因为经受过一些挫折、失败。但家庭中在亲子关系之间不可有丝毫的虚假和掩饰,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表里不一的“两面派”。

⑦轻松活泼型:通常是乐观的,一般能保持平和的心境,处事不惊,顺其自然,应变能力较强,知足者常乐,能够轻松从事。

⑧开朗豁达型:凡事想得开,对人大度开明,虚怀若谷,不计较小事情,在情绪上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心中能容天下事。

⑨深邃稳定型:遇到任何事情能够镇定自若,善于以自信和自强之心战胜挫折和失败,他们真正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主宰自己的情绪。

⑩幽默机智型:这类人头脑机智灵活,以乐观幽默对待人生,他们能够承受一切外界和内心变化带来的危机,总是会转危为安,是永远的胜利者。

显然,后四种类型的人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并可成为令人喜欢的“快乐天使”,他们也多是心理上比较健康的。若有前六种不良情绪表现的父母,如果想使自己和孩子情绪健康起来,就应注意:既不要向孩子发火、将孩子当作“出气筒”,也不要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对孩子形成负性的 心理暗示。消极的情绪无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所以,父母应以理智的头脑控制自己的情绪,应该学会掌握调节自己的情绪——这生命的指挥棒,同时帮助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控制,变得乐观自信起来。

情感是与人的各种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为人父母者,要使自己情绪上比较稳定与平衡,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适当降低对别人的期望值,对于自己个人难于左右的因素不可苛求和挑剔,多多下功夫去理解自己的孩子。

2)应该有多种多样的情感宣泄的渠道,培养多样的兴趣爱好,例如,经常与朋友、亲人谈心,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还有唱歌、跳舞、旅游、听音乐、读诗歌或小说、参加社会活动,都是陶冶情感的好方法。

3)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要为一件不顺心的事情纠缠不清;遇到不愉快的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尽快脱离那个环境,让自己学会冷静地思考和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就可避免情绪冲动。

4)要有意识地尝试,主动地淡化过于激动的情绪;如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生气、着急、发火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就会下决心使自己改变待人处事的态度,以镇定、坦然、豁达的态度,来代替冲动和过分激动的情绪,并注意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形象”。久而久之就会自然地这样去做了。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