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心理需要

最近,看了这样一则报道:一个刚出生67天的孩子大哭不止,父母向医生求助,医生说孩子是得了心理疾病。原来这个婴儿的母亲为了恢复体形,出“月子”后把孩子交给了保姆,孩子因缺少母亲的爱抚而产生不安全感而大哭不止。这说明孩子出生后的安全感来自对母亲的依赖。

这则新闻曾被媒体争相报道,年轻的父母们在婴儿哭闹不止时总是寻找生理原因,却忽略了婴儿心理的需求,这是这则新闻想要表达的关键所在。现代人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就把孩子“寄养”在父母家或保姆家里,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就有过被寄养的经历,在他所着的《发现母亲》一书中,用了专门的章节来说明寄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他在书中举例说明,“寄养”问题会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心理隔阂。

婴幼儿最幸福的感受是来自父母的关爱,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爱与被爱的能力会下降。家庭是人类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尤其是婴幼儿,父母的关爱是孩子最温馨的成长摇篮。

人们常说,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我今天想说的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父母有责任在孩子心里种下阳光。

我们常用充满阳光来形容健康可爱的孩子,他们的笑,他们的乐观和开朗并不仅仅是因为天空中太阳光的照射,而是他们内心光芒的反映。这样的孩子在幼年时,父母把阳光种在了他们心里,伴随着他们成长,所以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温暖而明亮的。 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种下阳光,孩子内心的阳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聚集能量,这样他才能温暖自己、温暖他人。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婴幼儿时期如果缺少父母关爱,没有和睦的家庭,孩子容易形成人格和性格方面的缺陷,会引发孩子自我封闭、情绪沉闷等现象,形成怯懦、自卑的性格。

近年来,我国儿童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国内婴幼儿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因父母忽视对孩子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不断增多。去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已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了6%。 这是关于已经患心理疾病儿童的数据,很多的心理疾病在婴幼儿时期有很大的隐蔽性,但都在婴幼儿时期就埋下了炸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都是导火索,到了青少年时期才爆发。

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是父母们的职责,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在孩子心里种下阳光的种子,用充满阳光的爱来浇灌,阳光才能在孩子心里成长,孩子才会拥有健康的身心。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是最需要父母的时期,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要,没有为孩子的内心种下阳光,孩子就无法拥有阳光的笑容,也无法阳光地面对生活。有关胎教的研究表明,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时就有了心理需要,国外已经出现了出生前心理学或胎儿心理学这样的学科。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成长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沃土,在这种氛围中孩子内心的阳光会照亮家庭,也会照亮孩子的一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