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宝贝“好动手”吗?

在咨询工作中,有一些父母说孩子爱打人,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有时还会咬人。他们怕孩子长大后攻击性强,有暴力倾向,不知该怎么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应对孩子的这些行为跟如何看待和理解它有关。有人认为这是攻击性行为,可是经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从行为的原因、表现、过程来看,他们的这些行为与年龄稍大的儿童的攻击行为或者偏差行为有所不同。他们打人却不带任何敌对的意图,一个孩子伸手去抢另一个孩子手里的玩具,只因为他想要玩这个玩具。一个1岁多的孩子去推另一个孩子,为的是拿到或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他们这些行为的发生不是蓄意的,而是因为年龄小、社会性发展水平低、不懂得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婴幼儿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所以我们将这种表达方式或行为看作冲动行为。

当然也不排除孩子在无法控制愤怒情绪、无法应付内外挫折时,会采取打人、咬人、把人推倒的做法。所以,我们要在理解此类行为的基础上,努力减少或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

为什么?

从生理状况来看。当孩子体内的某些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不平衡时,内分泌发生变化,或对某种食物过敏,都会使儿童的行为变得冲动而容易“动手”或“动口”。冲动行为的产生,与儿童发育水平有关系,当一个孩子发育水平不够,神经系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及动作的力量,从而表现为好动手。

从心理状况来看。当孩子有很强的交往愿望却又得不到满足时,也会动手,这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交往需要语言,我们发现好动手的孩子往往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比如玲玲经常推别人,抢别人的玩具,或者干脆咬别人,其实玲玲长得很瘦小,一点儿也不凶。原因就是她已经1岁9个月了,除了会喊“爸爸”、“妈妈”,什么话都不会说。玲玲身上出现的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不能用语言表达和交流,于是就会采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

从亲子交往来看。儿童好动手的行为与家长、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密切的交互关系,且不说家长本身的行为会成为儿童的榜样;家长对儿童的愿望、需求不能给予正确地理解和满足,也可以成为儿童好动手的重要原因。

怎么办?

首先家长不要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大惊小怪,但是,需要提醒孩子改变这种表达方式,否则形成习惯就会变成行为问题。如何改变这种表达方式呢?

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允许孩子自由活动、自由表达的环境,家长要接受孩子的行为和情感,学会观察和理解孩子产生行为的原因。

不要建立起“打人”、“坏孩子”这些词语与他们行为的联系;但是要逐渐教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让他去玩一玩别的游戏。

多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培养他们听觉学习的能力,尽可能让孩子学着大人说话,以培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不适宜行为也会减少。 此外,注意调整孩子饮食,减少有糖饮料和含有色素的食品,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惩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