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孩子的“爱玩不爱学”

在家庭教育咨询过程中有一位母亲说:“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都为孩子报了兴趣班,我也想为女儿报个班。问女儿想学什么,女儿却说什么都不想学。我问她想干什么,她说只想玩。”另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不愿回家,在小区的公园玩到天黑才不情愿地回家。”还有一位母亲说:“我让孩子认字、计算,他总是坐不住,可看电视一个小时都不起来。”

为什么爱玩不爱学?

孩子为什么会如家长们所说的那样爱玩不爱学呢?

首先,爱玩、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和特点,在玩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包括操作活动、身体活动、伙伴交往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好动的需要也得到满足。所以他们总是想玩,总是玩不够。

其次,幼儿的抑制机能比较弱,如果要求他们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力于课业,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紊乱。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活动受兴趣支配,形象有趣的玩具、种类繁多的游戏材料和各种动作吸引着他们,不需要有意地控制注意力。这也是幼儿为什么看一个小时的动画片可以不动,而看书、认字却坐不住的原因。

再次,幼儿具有好奇、爱模仿的心理特点,他们对成人的许多活动都感兴趣,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模仿成人的各种活动,如可以当妈妈、爸爸、解放军、医生,售货员等等,这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

孩子三岁左右开始进入幼儿园,他们的活动是教师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开展的,是一种集体有序的活动,孩子的自由度会受到一定的约束。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基础场所,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中会有一种亲切、温馨、放松的感觉。如果家长让孩子继续看书、认字、算数,他就容易感到乏味、疲劳。因为这些活动在幼儿园已经进行了。这恐怕是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不愿回家的原因。

变“瞎玩”为“游戏”

孩子们爱玩是有原因的,也是有必要的。但有些时候,缺乏适当的指导,孩子们的玩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只是停留在“瞎玩”的状态。这就需要家长把低效的“瞎玩”变成有趣又有用的“游戏”。有组织、有计划的游戏对幼儿身心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不是自发的。家长可以通过恰当地组织和指导,把孩子那种“瞎玩”的状态转换为“游戏”状态。比如让孩子在游戏交往中学习交往与合作,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在接受游戏规则约束时练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培养自制力和自觉纪律;在游戏的吸引力之下激励孩子克服困难,锻炼他们的意志;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在“人”(所扮演的角色)和“我”(扮演者)的比较中发展自我意识等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