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抓住站在“悬崖”边的孩子

近一个时期,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让人汗颜:浙江金华中学的徐力因受不了母亲要求他期末考试前十名,而用榔头把母亲活活打死;江苏金坛三名学生自杀,其中两名死亡,幸存的是金坛二中某初一学生,因为上学期他的成绩由全班排名第二降为第三,父母很不满意,曾多次揭他的短,3月1日早晨,父亲又骂他“不争气”,一赌气,他喝下了剧毒农药,幸被父母及时发现并送往医院;登冠中学初一(5)班蔡姓同学因为涂改成绩册被老师和家长发现后遭到训斥,2月29日早晨因受不了心理压力喝农药身亡;某市四中初三学生吉云丽被怀疑考试作弊,她怕被取消中考资格2月20日服剧毒农药自杀。

这些风华少年的自杀和杀人事件接连不断,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的孩子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们就不能给孩子提要求和希望了吗?我们到底犯了什么错?

这些问题让人无法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有一点家长不会置疑:当父母的有不可逃脱的一部分责任,因为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家长有义务引导他们走上正常的人生之路,那家长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这些孩子的所作所为绝非一时的冲动之举,他们当时很清醒,因为他们也是经过长期酝酿和沉淀的,只不过把当天的事件当成导火线而已,然而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可见,家长多么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

孩子也有自己的许多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有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孩子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他渴望父母从精神上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如果这一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更高一级的需要如学习、认知、审美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就难以产生,孩子也就没有实现成长为真正的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说家长没有把孩子真正地培养大。

家长常常以为孩子“人微言轻”,忽视他们的喜怒哀乐,觉得小孩子懂什么感情,这是家长的大错特错。其实,有时在家长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却能给孩子莫大的痛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着作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小学生只因数学得了2分就离家出走,三个月以后才回家。苏霍姆林斯基与这个孩子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发现孩子出走的原因竟是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二年级时,他与一个同学玩游戏时不小心把玩具军刀折断了,他害怕地抱住老师,结果老师不但不安慰他,反而讥笑他胆小;不久,他的爷爷去世了,他很伤心,老师也对他不理不问;五年级时,他与其他同学一起兴致勃勃地参加新年诗歌朗诵会,结果老师说他的声音太小了,别念了……这一连串的“打击”沉积在他的心里,使他对老师、对学校充满了怨恨,他终于忍受不了2分的打击而出走。

孙云晓也在《儿童教育忧思录》中说:“当您面对一个难教育的孩子时,与其说您面对一个孩子,不如说您面对一个社会……也许可以说,学校教育中的应试体制、家庭教育中的过度保护及社会上要钱不要下一代的赚钱狂潮,构成了中国当代儿童教育的三大危机。”这一番话沉重、深刻,我们的孩子并不是不知道活着的快乐,他们只因活得太累以致不堪重负,幼小的心灵本应该多体会轻松、愉快、成功,可是他们承受太多的负担、压力、失败,这是生逢好时代的孩子所遭受的最大不幸。

家长们可以退一步再想想:今天的孩子都面临着同样紧张的社会和家庭,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都在顽强地抵抗着沉重的心理负荷,只有少数孩子走向了绝路?谁也不希望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的家庭里,那么,既然我们这些单薄的个体无力扭转庞大的社会,就应该在自己的小家里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生存空间。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下降了,我们少一点揭短和训斥,多一点安慰和宽容,用成人成熟的爱去抚慰孩子此时此刻正在受伤的心,因为他们也不想退步,他们也渴望成绩“扶摇直上”。如果孩子受了委屈,我们少一点草率和暴躁,多一点理性和忍耐,用我们饱经沧桑的智慧去化解孩子稚嫩的谜团,因为他们渴望父母的理解和指点迷津。如果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要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乐趣,告诉他们只要爱国、爱家、爱自己,就能找到人生的乐趣,就能做一个正派的人。

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深思:孩子无法回避他们现在或将来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他们站在高高的“悬崖”上踌躇着,或准备直面人生,或准备悄然遁世或正在冷眼旁观,爱子情深似海的你是把孩子往前推一把呢,还是与他们乘一艘同舟共济的船?让我们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不要等他们的失意积攒成满满一杯水,再多一滴就会溢出的时候,才去追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