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逆反”正本清源

长久以来,“逆反”就是令家长们头痛脑热的事情,也是孩子们自己的无奈苦恼。在家长方面,孩子的逆反往往被认为是对家长的挑战,假如赶上青春期孩子逆反,而父母尤其是母亲又正好处在更年期的话,父母的体验几乎总是自我挫败;在孩子一方,逆反所带来的也完全不是正向愉快的体验,更真实的情况是与父母对抗所获得的暂时胜利很快就被内疚和沮丧所取代。用时髦的话说,亲子两代人都很“郁闷”而不“爽”。

央视教科文频道最近一期《交流》节目,由北京某中学高一学生刘光一家人的遭遇引出对孩子逆反问题的探讨:初高中学生当着父母专家的面,侃侃而谈自己的逆反情绪和行为,甚至小学生也觉得因为父母管得太多而感郁闷;家长、专家一方则是绞尽脑汁解读逆反,寻找出路,既有睿智的见解,也敢无奈与困惑。结合我们在家园的心理辅导工作,我们深感与家长们共同探讨孩子的逆反问题,为逆反正本清源看上去会对大家有所助益。

“逆反”,简单说来就是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他人或社会“不合作”或抵触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逆反行为在生命的全过程中都可以有所表现,青春期孩子的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家长让往东孩子偏向西;家长让读书孩子偏上网;家长让行如松坐如钟,孩子偏要横着躺竖着靠;家长让言行有规、举止有礼,孩子偏要歪戴帽子邪衣……不一而足。然而,令大家都深感苦恼的逆反真的是泥沼一片,死水一潭,无药可救?

当然不是。问题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层面,同样,问题的解决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加以展开,正确的努力会帮助我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逆反,孩子的第二次诞生。生命的第一次诞生我们被抛离母体。所以,除了白景奇老爷,我们都哭着离开母亲,降临尘世。这里的心理意义是生命的独立以安全感的丧失为代价。这一次发生在身体方面,是生理安全感的丧失。随后,漫漫的人生之旅,身体的成长伴随着心路历程,成长的喜悦同时是烦恼的不断增多。两三岁幼儿开始与家长叫劲儿,7、8岁时连狗都嫌了,青春期则变本加厉。这里的心理意义是孩子不断冲破父母的防护网,寻求心理独立。和生命诞生不同的是,这一次发生在心理层面。代价是心理安全感的丧失,最终的成果是心理的成熟与独立。如果我们能够满怀欣喜地承受十月怀胎之苦,迎接小生命的到来,又怎么不能以更大的喜悦之情拥抱孩子们心理的扬帆起航?

●逆反,无意挑战父母权威。令家长甚至学校的老师深感挫折的是逆反常常被解读为孩子有意挑战父母或教师的权威,这是误解。换个角度,我们可以把孩子成长的历程看着从“他律”通过“自律”,最终整合“他律”与“自律”的过程。“他律”是指孩子在生命的早期,以他人的眼睛看世界、看自己,以他人和社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律”则是以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看自己,行为的标准也逐渐地背离社会和父母的原则而特立独行甚至显得有些玩世不恭和另类。事实是:与所谓正统观点的不同并非是想与父母对抗,而只是想标新立异和如同婴儿一般想自己走路但又力量不够、方法不对而踉踉跄跄罢了。父母不必惊慌更不必自我挫败,以为孩子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不听话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事实上那些乖乖女、宝宝男可能表现得更加逆反,父母们也会更加难过。其实,正因为孩子以前对父母的依赖过强,青春期的独立愿望就更大。相反,孩子如果总是听话、永远是乖乖女宝宝男,这才是父母的大悲哀。孩子就是通过“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最终将自己的人格和行为整合到个人与社会和谐相融的方向,成为“他律”和“自律”有机结合、具有社会和个人责任感的合格社会成员。

●逆反,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契机。在许多人眼里,孩子逆反期是家难期,巴不得没有这个阶段,甚至有的家长会极端地想孩子不长大有多好,或者是以自己的权威高压孩子。正是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苦恼。其实,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逆反期正是亲子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契机。不仅我们无法逃避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而且,我们的不当行为还会使这个阶段充满艰辛甚至苦涩。在现时代,知识、文化的传承已经不再是单向地由父母到孩子,文化的反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来自孩子们的逆反会促使父母重新思考自己的观念,许多新观念也会丰富父母的智慧、提升父母的生活。逆反期,不是一个危险期,而是人生的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危机阶段。能否化危险为机会,取决于我们有多大的热情与足够的智慧共同成长。

●逆反,带着眼泪走向未来。真实地想来,即使我们很努力,要平稳地度过逆反期,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不容易。如果孩子逆反期与父母的更年期相遇,会更加困难重重。这个时候,热情与努力常常会与眼泪和沮丧相伴。对亲子两代人,这也是一场考验。学会自助、学会求助,学会共同的分享与交流,我们有理由相信,经由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带着眼泪走向未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