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孩子是这样炼成的
我和妻子因为工作忙,儿子浩浩出生没多久,就被送回老家,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直到六岁才回到我们身边。一家人终于团聚的喜悦淡去后,我渐渐发现儿子有些不对劲。他已经六岁了,却丝毫没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应有的状态,总是安安静静的,而且很胆怯,一离开我们就惊惶失措。看到浩浩这个样子,我这当父亲的心真是沉甸甸的。眼看浩浩回到我们身边已经半年多了,却始终没能在这座城市交到同龄朋友,整天孤孤单单,独来独往,长此下去,如何是好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妻子郑重协商后,我制订了第一条规定:哪怕再忙再累,每天晚上都要抽出半小时,试着跟儿子沟通,鼓励他说出他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起初,浩浩表现得不太习惯,话说得很少,有时还结结巴巴的。可当他发现我们确实是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并且深切关注着他的喜怒哀乐时,他的话终于慢慢多了起来,表达得也越来越流畅生动。
我趁热打铁,出台了第二条规定:无论何种情况,决不在外人面前批评、指责孩子;也不随便给孩子贴上“怕羞、内向”的标签。这条规定的前半部分,是针对妻子的。妻子是个急性子、完美主义者,一旦浩浩有什么事没有做到最好,她便会不分场合地大声呵斥孩子,直到孩子满面通红,眼泪汪汪为止。而后半部分是针对我的,以前我也希望浩浩多跟人交往,要求他见了邻居熟人一定热情礼貌,如果他的表现令我失望,我通常会叹着气,说出“怕羞、内向”的评语。自从有了这条规定,我和妻子时刻互相监督,哪怕孩子表现得再令我们失望,也绝不打击、苛求他,而是及时把已到嘴边的呵斥、批评改为宽容、鼓励的话语和眼神。时间一长,效果出来了,浩浩说话行事明显不像以前那样犹豫胆怯,变得果敢大胆得多了。
眼见在我们的努力下,浩浩的性格有了一定的改善,我又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为浩浩报名参加一个围棋入门兴趣班。之所以选择围棋兴趣班,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由于爷爷的熏陶和指导,浩浩从小对围棋十分感兴趣,并且下得也着实不错,参加围棋班,能帮助他获得足够自信。其次,参加围棋兴趣班的小朋友,相对而言,大多比较安静沉稳,在性格上和浩浩更接近,交上朋友的可能性更大。再次,参加围棋入门班的小朋友,跟浩浩年龄相仿,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一起玩,不大容易产生冲突。
不出我的所料,浩浩欣然参加了每周两次的围棋兴趣班,并且很快和其中一个叫天天的小朋友由熟识而亲密,终于有一天,他带着一点骄傲向我们宣布,他有了要好的朋友,那就是天天。对于儿子交到的这第一个同龄朋友,我和妻子表现出了足够的重视和尊重,鼓励浩浩约天天过来玩,有空的话,就带他俩一起去公园或游乐场。天天的父母也很喜欢浩浩,说他待人礼貌友善,隔三差五就亲自上门来接浩浩去他们家,有时两个孩子玩得难舍难分了,浩浩还会打电话回来,说天天的父母留他在他们家过夜。听着电话那头浩浩欢快自信的声音,想起他从前一离开父母就惊惶失措的样子,我和妻不觉会心地相视而笑。
如今,浩浩已经拥有了更多的同龄朋友,上小学的他,因为在班上表现得比较主动活跃,还被同学们选为小班干部。对此,我和妻真是感慨万千:对孩子来说,羞怯内向不是必然的,只要及时采取对策,用心引导,孩子的童年就会变得更加明亮多彩。
专家点评:亲子关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不能被其他任何关系所替代,如果亲子关系存在缺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将造成负面影响。
亲子之间的依恋主要形成于0~3岁的婴幼儿期,这个时候,每当孩子不舒服时,父母的关切和爱抚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解除不安全感和焦虑,父母的微笑、爱抚和柔声细语使孩子安全、愉快,经过反复的强化,就形成亲子之间的依恋。不能与父母形成亲密依恋的孩子,内心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早期就像浩浩那样,表现出被动、退缩、依赖等人格特点,如果不加以重视,采取补救措施,孩子成年后往往人格不健全,就可能遭遇很多心理困扰,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类孩子是社会适应不良、抑郁、恐怖和强迫等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
孩子越小,其自我意识越依赖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父母的表扬和肯定使他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自己,感觉被接纳和喜欢,心情愉快,增强自信感;相反,父母的指责和抱怨等负性的评价会让他(她)看到丑陋的影子,感觉被拒绝和否定,心情沮丧,缺少自信,不知所措。
浩浩是幸运的,有“我”这样的好爸爸。还是那句话:要想孩子改变,父母先要改变!没有失败的孩子,只有失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