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顶嘴的功与过

这个周末,又约了瑞灵、晓冰和丹丹到我家小聚。我们是初中时代的好朋友,相识相知十几年。

十几年中,尽管各自际遇大不相同,却始终割不断我们之间的那份友情。每隔十天半月,我们都会有一次聚会,好像一段日子不聚聚,心里就不舒坦似的。坦白地说,几个人之所以乐此不疲地保持着这种小聚的习惯,也许不仅是为了友情,而是这种聚会让我们都得到了一个宣泄生活压力的机会。特别是现在,毕竟都是人到中年的女人,要倾诉的内容太多、能倾诉的机会太少了。

我总想着,该把我们每次谈话记录下来——那些看似琐碎的事,其实就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啊。今天,屋外是春光明媚的好天气,而屋里却是一群忧心忡忡的妇人。这都怪晓冰,她今天一来就把话题拉到不愉快的事情上面了,如果今天的聚会真有一份记录,关键词就被她定格为:孩子,顶嘴。

晓冰和12岁的女儿巧巧

晓冰一进门就开始抱怨,巧巧越来越不听话了,爱顶嘴,“简直气死我了!”她一副怒气未消的样子。其实,最近晓冰已经不止一次地在我们面前诉苦,说女儿天天抬杠顶嘴,提醒她做功课,不是说“老师说要劳逸结合,现在我要歇一会”,就是“我自己会安排,你别管个没完”;衣服搭配不好,叫她换一件就被她挖苦“老土”;有时候家里就母女俩,想聊几句,可马上就被她不耐烦地打断了;连跟她套近乎都招她反感,说什么“别装得对我有多好似的,一会又来训我”……

“你们看看,这就是我辛辛苦苦带大的孩子!没有谁比你们更清楚,我带大她是多么不容易!”

晓冰确实不容易。我们几个人中她结婚最早,高中刚毕业就嫁给她现在的老公,也许是少不更事时的错误抉择吧,十几年来两口子磕磕碰碰的,就没过过一天和气日子。

“真没想到,老公的气没受完,现在又要开始受女儿的气了。你们不知道,她现在总是用一种轻蔑的眼神看着我和她爸,好像我们欠了她八辈子债似的。她恨她爸我不管,是那不争气的家伙活该。可我这么疼她,总算把她拉扯到今天人模人样的,她倒好,像跟我有仇似的顶嘴个没完!”

瑞灵和七岁的儿子皑皑

瑞灵安慰晓冰,孩子顶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别把事情想得那么严重。晓冰不服气,说要是你家皑皑也这么顶嘴,看你还说不说这话?“皑皑怎会不顶嘴!”这下倒好,瑞灵的话匣子打开了,轮到瑞灵数落起皑皑来了,“我说一句,皑皑早就有几句在那等着了!”

皑皑是几个孩子当中最机灵的一个。他是个精力极度充沛的孩子,真的,我们都从没见过他倦了的样子。瑞灵说,管教一个像皑皑这样的孩子是件很费心力和体力的差事。皑皑做每一件事,从来都不会顺顺当当、你让他做他就会去做的,而是在反问了十几二十个“为什么”之后,再自己决定做不做——而且通常还是决定不做。

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这个情况。有一次我们几个带着孩子一起出去玩,皑皑这孩子一路上“为什么”问个没完:在车上,瑞灵让他好好坐下,他马上反驳:“我为什么要坐下?”瑞灵告诉他,坐下安全,他又问“为什么坐下就安全”。“坐着,一会司机叔叔急刹车你不容易摔跤。”“要是我站着呢?”“站着容易摔跤。”“为什么站着就容易摔跤?”瑞灵烦了:“就是这样,快坐好!”皑皑低声地咕哝了一句“我站着也没摔跤”,最后还是不肯坐下。

几个人大概都想起皑皑以前的“事迹”了,不约而同地苦笑了起来。不用瑞灵说,我们以前也算是领教过皑皑的“十万个为什么”的,一起吃的那顿饭,饭桌上就净是他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听你的,为什么你就不能听我的,我偏要坐这边”;“为什么要喝汤,我不爱喝汤,我不喜欢的东西别逼我”;“为什么吃饭不可以讲太多话”;“为什么你们大人吃饭可以讲很多话,你们讲话,我也可以讲话”;“为什么我要快点吃,你自己可以慢慢吃”;“为什么我问问题很烦人,我不明白就问不对吗”……

丹丹和两岁的女儿培培

没想到,瑞灵还没来得及好好数落皑皑的不是,丹丹竟不甘落后地凑热闹,抢着说起培培来了:“现在的孩子还不都这样!像培培这样年纪的孩子,便普遍有了相当的自我意志力或自我主张,自我行为的欲望也十分强烈,都已经进入所谓的第一反抗期了!你们猜猜培培的口头禅是什么?是‘我不’!”

丹丹不愧是我们当中最有学问的,说起孩子的顶嘴,也离不了一套套理论。在我们几个人中,丹丹结婚最晚,她大学主修食品工程,毕业后在一家日资公司工作,专注于事业近十年,从基层主管做到集团的总经理助理,这才肯成家,生下这个掌上明珠似的培培。

培培好像从小就显示了她妈妈遗传基因的影响:一岁不到就开始很有“主见”,爱耍“个性”。在家里,丹丹夫妇俩虽然对培培宠爱有加,倒也很注意不放松对她的教育。以前聚会,常常听到丹丹说“我要求培培这样”、“我要求培培那样”的话,我们还笑她,那么个小不点,你要求这要求那的,她懂什么呀。

可丹丹说,培培再不管不行了,现在已经学会和父母顶嘴,说反话,越是阻止她,她越是开心。特别是对带她的小保姆,不肯听话还频频顶撞,好几次把小保姆都气哭了,她却在一旁乐得哈哈笑。

“不过,”丹丹把话题一转,“事物总有两面性,我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说孩子顶嘴是正常表现呢!好像说孩子一点不顶嘴,是缺乏自主能力的表现还是怎么的……”

我和八岁的儿子胖墩

听了丹丹这话,我心里不禁一激灵。我想起了我的儿子胖墩。胖墩只是他的外号,其实他也不是特胖,不过整天一副憨态可掬、忠厚老实的样子,很可爱的,后来就被叫成胖墩了。

胖墩从小格外懂事、格外听话,我说什么他都会马上去做,当然做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但起码说了他就做,几乎没有对我说过一个“不”字,这态度是没得说的。为此我真的十分庆幸,上天给了我一个多么乖巧的儿子——所以,今天的话题,我几乎以为是与我无关的。

可是照丹丹这么说,难道胖墩是因为缺乏自主能力才不顶嘴的吗?这孩子学习成绩不错,智力绝对没有问题;可说真的,他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是比较差。记得有一次我带他在家附近玩,我特意藏起来让他找不着我,看看他怎么办。照理说那里离家不是特别远,有不少熟悉的事物,按照他的年纪,应该可以有不止一种的正确处理办法,可他就是急哭了,我只好赶紧“出现”,他才破涕为笑。这是不是丹丹说的缺乏自主能力呢?如果是,还要让他学会顶嘴才好了?

说实话,我们聚会聊天的话题很少离得开孩子的,我们曾在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分享养育儿女的经验:给孩子做什么好吃的、买什么好玩的,那是多么愉悦的时刻……可今天,我们都感到格外的无奈:我们做错了什么?孩子为什么顶嘴?孩子顶嘴才正常吗?面对我们那三个特别爱顶嘴和一个一点也不顶嘴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

专家点评:在生活中,孩子顶嘴是较普遍的现象。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较早,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较多,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增强,要求独立的心理也相对提前了。“顶嘴”正是他们表达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追求独立性的一种特定方式。如果孩子从小“唯唯诺诺”,十分“听话”,作为父母更应具体地分析一下,究竟是哪个环节抑制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凡孩子与家长顶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的确是孩子的错。虽然是孩子的错,但孩子自己并没认识到错;或孩子晓得自己错了,但没勇气承认;或孩子晓得自己做错,但觉得父母处理不公,因而对父母的批评不服气;或有的是任性,无论如何都要说“不”。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能“得理不饶人”,随意责骂孩子。因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做错事是难免的,关键是要他知道究竟错在哪里,避免以后重犯。所以,应该耐心开导孩子,循循善诱,阐明道理,使孩子心服口服。对任性的无理取闹应该严厉阻止,对明知无理还要百般狡辩的态度应众口一词予以否定,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没有一个人会支持他的无理取闹。

2.孩子完全没有错。父母冤枉了孩子,孩子受委屈后,心理不平衡,进行争辩,申述理由,这种“顶嘴”是合理的。作为父母,应主动弄清事实,敢于向孩子认错,消除孩子的反感,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有时孩子是出于对寻求真理的好奇心而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对于好奇心强的孩子,父母应有更多的耐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父母把孩子的错误夸大了。这时孩子顶嘴往往是对自尊心的维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增强,对父母的批评,他在思考、反省、判断,认为父母批评得不对的,他就反驳。作为父母,应平等地、心平气和地听取孩子的意见和辩解,对错的部分及时纠正。

“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的永恒话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顶嘴的习惯往往是父母带出来的。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例如,文中的晓冰“十几年来两口子磕磕碰碰的,就没过过一天和气日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喜欢顶嘴几乎是必然的。

有些父母在潜意识里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观念,他们“严格”要求孩子,对自己的缺点却熟视无睹。即使事实证明父母是错的,也不愿意承认错误,认为有损尊严。家长言行不一,自然会使得孩子不服气,要允许孩子申辩。既然你可以批评孩子,就应允许孩子有不服从错误批评的权利。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感到无论做什么,有理才能站稳脚跟,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很有利。

由于顶嘴常常是在意见不一致时产生的,所以,这时的语言常常带有较强烈的冲动情绪。孩子一旦习惯成自然,也不利于他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到他长大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父母在鼓励孩子发表不同意见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孩子表达意见的方式方法,要教会孩子心平气和、有礼貌地表达,养成摆事实、讲道理的习惯,不能让孩子形成对人态度粗暴,措词不尊敬、不礼貌的习惯。

那些很少顶嘴的孩子最易讨人喜欢,但是,这种孩子也许相对缺少一些独立性。那些凡事都要理解后才肯听从命令、接受要求的孩子常常令人头痛,但是,这些孩子也许会有更多的创造性和叛逆精神。所以,如果家中有一个爱顶嘴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要苦恼,也不要盲目乐观,要多花一点精力进行正确引导,最终使孩子成为勤于思考、敢于设问、既不盲从、又有礼貌的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