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奠定儿童一生的道德基础

一个4岁的孩子在卧铺席上爬上爬下。几次攀爬后,他的妈妈开始制止他:“听话,下来!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句话并没能阻止孩子,对攀爬的需求使他忽略了母亲要抛弃他的威胁,仍然开心地探索着。就在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乘警。爷爷赶紧说:“看,再不下来,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孩子立刻紧张地坐在了铺位上,放弃了攀爬。

通常,成人不约而同地给孩子定了这些规条:“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规条的制定实质并不是因为儿童做错了什么或带来了什么危险,大多是因为成人的自保或恐惧、焦虑而设定出来减少麻烦的。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条限制着孩子,继而形成心理上的障碍和信条,随时威胁着孩子的成长。

儿童在这些规条面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认为一切都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事件本身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无法判定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安全的。这样,危机感就变成了他生活中一个随机性的东西,安全感就丧失了。随着儿童的成长,这些“规条”有的内化成了儿童人格的一部分,有的则慢慢废弃掉。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公共场所写着一些对成人的要求:不要随地吐痰;请记住冲厕所……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在成人的世界里被称为最基本的素养和素质。没有建立起规则的成人正是由于没有基本的素养,又在接着影响下一代孩子。

事实上,真正的规则应该是从人性的根基上奠定起来的,是一生都需要遵守而不需要改换的。当孩子生活环境中的全体人都遵守着规则,孩子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就能够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

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一位父亲既无奈又骄傲地告诉我:一次他严厉而粗暴地谴责他的孩子,孩子等他发完火,对他说:“爸爸,你的坏脾气解决问题了吗?”然后孩子继续说:“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这个孩子,遵守了这样一条规则:粗野的行为不能有。在实行了这个规则的幼儿园生活中,孩子显然经验到了至少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规则使他超脱了对父亲的恐惧,跳到局外来观察父亲。

其二,他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发现了更多、更好的沟通模式,这种模式一定会为他以后的发展打开通道。

这些,他是受用终生的。

帮助儿童建立的规则将奠定他一生的道德基础,是为一生作准备的。它必须是符合人性、符合社会文明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文化中都应该遵守的,并且要根据孩子的成熟状态,在孩子有能力做到的情况下,逐步实施。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实际需要建立的规则并不多。我们在从事教育的十几年中,总结了以下的6条,帮助儿童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化的秩序: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