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育孩子 先自我成长

事件

最近,越来越多的家长打进本报热线咨询育儿问题,“我的孩子不爱吃饭该怎么办?”“他完全没有一点规则意识,该怎样培养?”“他最近开始说谎话,还出现了攻击性行为。”“为什么报纸上登的一些办法在我孩子身上没有用?”“我的脾气很暴躁,孩子也遗传了这点,该怎么纠正……”大家都急切地想从育儿专家那里得到最有效、最立杆见影、最简便的办法与捷径以期能尽快更好地解决孩子身上已经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教育有捷径吗?专家提出的种种观念与办法能实现家长们的愿望吗?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否更需要去学习了解和理解孩子?是否需要通过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慢慢积淀自己对人生的重新认识,以提升塑造全新的自我而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王树老师,去了解父母自身成长与儿童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去发现什么才是对孩子最有用、最适宜的教育。

爱需要重新学习

父母们总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们全身心地付出和爱孩子,但他们却感受不到?他们想要的,我们又不知从何下手,两者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很难有交点。

王树解析:让我们来了解这样的事实:当孩子还在母体里时,周围环境是安全、舒适、柔软的。出生后来到这个世界,需要的也是一个如同妈妈子宫一般温暖的环境。儿童的成长是透过精神胚胎在0到6岁建构自我,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渴望获得人类的共性所需要的东西:爱、被爱、被接纳、被认同、被欣赏。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对他的爱越多,他的安全感就越强,就越能在自我建构期成为自己的主人。这就需要父母懂得什么是爱、会爱,这也是目前家长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在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我们这一代,整个社会没有办法让我们以更人性化的方式生存,我们在0-6岁时期没有获得关爱认同与欣赏,也就无法正确地爱孩子,而是按照自己曾经接受过的方式如法炮制或变本加厉地“爱”在孩子身上。我们的教育宗旨就是让孩子按照他原有的状态成为他自己,所以,父母需要先调整自己,接纳、认同、直面自己内在的创伤,认清与了解自己之后,才能更好地爱和与孩子相处。

像孩子一样用心感受

如何去理解孩子,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人们总说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但为什么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所做的依旧是成人化和物质化的?

王树解析: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一切都以一个人的认知状态来取胜,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敢暴露自己的感受,也无法静下心来去直面或关注自己内在的心灵感受。而孩子却跟我们不同,比如你打了他,他一会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爱你,他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可我们成人就没法做到。孩子是用心灵感知与体验这个世界的,而我们用的是理智的头脑的去分辨是什么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这就是两代人之不同的感知方式。其实,一个完整丰富的人,不仅仅有理性认识和聪慧头脑,还有丰富的感觉、生命的灵性、内在的柔软、健康的身体。当人们开始领悟并关注自己的心灵和精神是人类最基本的内在需求这个道理之后,将自己内心的负能量转化为积极、正面的能量,回归到最自然的本真,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幸福感的人。改变我们的生命的状态,更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在自然中被唤醒与放松

自我成长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改变的,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在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我们能从哪些途径来寻求心灵的平静和灵性感受呢?

王树解析:当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时,这时人最原始的生命状态总会很自然而然地被显现。你在自然的包围中倾诉、哭泣、发泄,自然给你的永远是沉默、包容无限的爱。所以,你可以为自己设计不同的出行、和孩子一起大自然中共享童年的美好时光。我们曾经为家庭设计过这样的游戏:让父母带着孩子脱了鞋蒙着眼踩过草地走很长的一段路,然后放松地躺下来,拿掉蒙眼布,展现在每个眼里的是这样的世界:阳光透过树梢一点点洒在我们的身上很温暖、天空蓝得透明、有微风吹过,树叶在四周沙沙作响……当我们的心灵在大自然里被柔软和放松,也许我们就可以找到与孩子相处最适合的切合点和方式。这是缓慢的积淀过程,当我们重新开始体验、去慢慢寻找真我,一个清朗世界就在眼前,你就知道该如何生活与面对。

后记

王树老师说:“我们做了10多年的幼儿教育研究,最后突然发现,原来孩子的教育并不难,最难的是我们如何了解孩子,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得突破如何了解自己这个问题。孩子来自于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她延续了我们生命中很多的特质。当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的时候,我们即不知道孩子原本的状态也不明白孩子当下的状态。我想我们不仅要为孩子,更是为我们自己做一些事情,让我们内在的生命恢复原有的鲜活。”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吧,智慧的父母都应当如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