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不可急功近利

我发现,现在有的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变得很功利。鼓励玩,父母就老想让孩子玩那些“有利于学习”的;提倡孩子培养读书习惯,父母就特别希望孩子们多看教学参考书;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父母们就总让孩子们只跟学习好的孩子一起玩……

中国的教育出了什么毛病呢?全国的父母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很多的父母都会说一句共同的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国民共识啊!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不是变得太功利了?

父母对培养孩子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话形象地表达:“孩子,好好学,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你将来怎么生活啊……”

试想,孩子们如果每天被这样的话语包围着,会有多大压力呀!

在许多发达国家,学生很容易进入大学,因为高等教育发达,而我们国家大学的毛入学率相对较低,这是由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的。也就是说,无论父母如何高期望,无论孩子如何拼搏,如果只以考进大学为成功的标准,那么享受“成功”果实的将只会是少数的家庭,而另外绝大多数的家庭注定要成为失败者。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成功的路千条万条,成功的标准千个万个,父母何必对孩子苦苦相逼呢?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回旋的余地,把功利的心态放下,也许父母们将发现,其实孩子生存得很好。

对女儿的学习成绩,我们从不过分苛求。我曾提到女儿考试不及格的事实,既然孩子已经不及格了,那就接受事实,千万不要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父母在这时要给孩子提供的只能是帮助。我的女儿上学都是由她自己选择学校。她升中学的时候,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日语学校;考大学的时候,选择了自己想去的复旦大学。事实证明,她的选择很不错。她在日语学校六年,日语学得非常好,还经常参与中日交流,这是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她才会花更多的心思,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其中。她大学毕业后自己选择了一家很有挑战性、很适合她发展的新闻媒体,干得很不错。我很为她骄傲。

我女儿对学习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她在进行中日少年勤苦状况对比调查之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中国中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勤苦态度,既让人欣慰,也让人担忧,因为学习时间过长,并不一定是好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动力是认知需要,即自觉自愿地学,充满愉快与成功体验地学。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认知需要,才能真正做到终身学习,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因此,只有将学习压力变成学习动力,将升学考试的需要变为认知需要,中国中小学生勤苦学习才会成为真正的优势。

是的,如何变孩子的学习压力为学习动力,重要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对于父母,最好不要代替孩子们作决定,急功近利的心态会让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始终处于“不满足”的状态,孩子永远保持着达不到父母要求的“悬空”姿势,异常辛苦。

孩子们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孩子在一起玩、一起笑,那种声音真是花开的声音,真是自然的、纯真的、发自心灵的声音。但是我们的父母就未必有这样的心态。很多父母站在窗前看着孩子玩,看着看着心里着急起来了,就知道玩,学习怎么办,心态马上改变了。照这样下去,父母只会要求孩子不停地学习,孩子们的童年也就到了被摧毁的边缘。

培养孩子不要急功近利,我的教育建议是:

★给孩子适当的期望。如果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不能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则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里。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期望值。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的特点是三分教七分等。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可一日千里,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

★给孩子留出发展的余地。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人生必然有挫折和失败,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不必要求孩子“志在必得”。

★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生存之道。在整个人生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应该把实现这个目标当做自己的主要责任,给孩子一些为幸福生存锻炼的机会,比如,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孩子们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等等。这些生存的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也更有可能通向幸福之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