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画画的小女孩为何不想画画

姐姐产后身体一直不好,单位又在远郊,所以,小囡一断乳就送来我家让外婆带。这小精灵,很小就显示出绘画的天分,还不会说话,对色彩的感知就很准确,刚刚能拿笔,就涂起鸦来,而且所涂的“鸦”还特逗人。

一天,她拿着自己的“处女作”,早早地倚门候望,专等我放学回来。当她在人群中发现我时,就跑步迎上,迫不及待地要我欣赏,两只眼睛一闪一闪地期待着我的赞扬。当时,我漫不经心地瞟了一眼,只见她密密麻麻地画了满满一张纸,显眼的是中央部位的那个像太阳的“轮子”和轮子下面像土堆的四不像“怪物”,我脱口而出:“什么东西,乱七八糟,是太阳上山还是太阳下山?”

“不吗!”她的脸蓦地多云转阴,伤心欲哭。

“那你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我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刺伤了她的自尊心,便歉疚地将她搂进怀里,补偿般地亲吻她的脸颊。

她破涕为笑,逐一解释其画中之物。原来那被我误为太阳的“轮子”是刺猬,那轮子底下像土堆的四不像“怪物”是大灰狼,下面的许多点点是大灰狼被刺痛哭泣的眼泪,周边是小白兔、小花猫、长颈鹿……还有水中的青蛙和天上的小鸟,它们是来为刺猬“加油”的拉拉队。

经她这么一解释,再端详她的“杰作”,就十分可取了,合理而有趣味。原来,她是把电视上“蟋蟀斗公鸡”的动画片和平时外婆所讲的童话故事中的一些情节,进行综合串联后创作的。

我把她的画用一张硬纸板裱起来,挂在墙上,举办“小囡绘画作品家庭展览”,请她的外公、外婆、小舅和邻居小朋友来参观,请小囡向观众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一天,是小囡来我家最出风头的日子,也是她最快乐的一天。

往后,对她的作品,凡新颖的、具有个性的,都如法炮制,展后归档,即装进“小囡佳作袋”加以保管。

我买了画画的铅笔和彩色笔,并把自己用剩的练习本全送给她。从此,她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全画在本子上,有时一天要画好多幅。她画时,如果你在一边观看,加以肯定,并表示欣赏,她会越画越来劲;反之,她就会垂头丧气。

我上大学去了,小囡亦回到了她母亲的身旁。不久,在一次同家里通电话中得悉,小囡的画由幼儿园推荐,参加市幼儿绘画比赛得了第二名,她母亲笑逐颜开,给她请了一位家庭美术教师,重点栽培。我心想这小精灵可以平步青云了。

光阴荏苒,一晃四年过去了。我大学毕业回家,心想小囡一定成了小画家,作品累累。谁知,现实完全出乎意外,她竟不想再画画了。

小囡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经过一番周折,我终于弄清了原委:原来,家庭教师重于画画技巧——点、线、面、色彩、构图、造型的传授,孩子感到枯燥,感到不如涂鸦那么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小囡母亲是做财会的,“分毫不差”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她的口头禅,她辅导孩子画画,除了严格要求孩子遵守家庭教师的“规矩”,还要求孩子凡画必须“精确”,刻板原型。比如,孩子画人,她一看就摇头,什么“头大了”、“身小了”、“四肢不对称”等等,勒令孩子按人体黄金分割律进行“纠正”。这么一来,孩子的涂鸦便沦为临摹。想像的翅膀被束缚,灵气荡然无存。灵气一丧失,兴趣便随之销声匿迹——不想再画画了。

医生点评: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开宗明义地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作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幼儿毕竟是幼儿,幼儿绘画的实质是游戏过程,重要的是无拘无束的感情凝聚。离开了其无邪的天真想像与创造,作品便了无生机。对幼儿的绘画教育,进行点、线、面、色彩、构图、造型的传授与训练是必要的,然而,如果因此而使孩子产生负担,或以之作为衡量与鉴赏孩子绘画作品的准绳,势必束缚孩子的想像翅膀,扼杀孩子的创造灵性。

艺术不同于科学,绘画不同于计算,如果总是从“精确”着眼,指手划脚地干预只会扼杀孩子的绘画灵气。

指导孩子的绘画,要抓三个环节。其一,理解孩子绘画的表现特点,发展孩子质朴的童心,切莫以成人的“理解”去指手划脚。其二,引导孩子观察。观察是孩子的绘画从模糊走向精确、从想像走向现实的必由之路,既要启发孩子的观察能力,亦要指导孩子的观察方法。其三,多加赞赏,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孩子新颖的、具有个性的绘画要多赞扬。须知,孩子的成果是在赞扬声中产生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