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我有办法

当孩子任性时,你是不是觉得很头疼?可是,这往往并非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让我们看看下面几位父母的现身说法,也许您会有所收获。

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陈女士,36岁,护士)

一个双休日,我领着四岁的女儿逛商店。我兴致正高,女儿却吵闹着要回家。我怎么哄也不管用。怎么能这么任性?我急了,准备抱起孩子往外走。就在我蹲下身来的瞬间,才恍然大悟:原来,蹲下身从孩子的角度看去,眼前看不见色彩斑斓的商品,全是晃来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不高兴,原来她看到的世界和我看到的不一样。这时我突然领悟到,有时候孩子任性发脾气,也有他们的道理,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点评: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我们应该唤回自己的童年,唤醒自己的童心,学会置身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才能理解孩子的心。陈女士的故事正说明这一点。再如,两岁孩子开始玩弄“否决权”,四岁孩子软硬不吃,这是年龄特征;胆汁质的孩子容易发脾气,这是气质特征……一旦我们读懂了孩子的心,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顺畅一些。

适时满足合理需要(王女士,35岁,图书管理员)

我认为,适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预防孩子任性的一个方法。比如,孩子一天没见到您了,想跟您亲热一番或让您讲个故事,这就是合理要求。您为什么非要忙得顾不上孩子,等他大哭大闹犯起性子再满足他呢?我的孩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坚持这样的原则,送孩子的时候,不等孩子闹,我就把孩子抱在怀里,拥抱亲吻一番,满足他的亲情和皮肤感觉需要,而后就绝不再迁就。孩子每次都能高高兴兴地跑进幼儿园,从没有因为不想离开妈妈而任性的时候。

点评:不错,孩子的任性常常是为了争取某种需要的满足。以合理的方式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这是最睿智的。当然,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定要讲究条件,对于不能或不该满足的需要一定要坚守原则,毫不妥协。最愚蠢的做法是,非要等孩子任性发脾气再来答应他的要求。

增进孩子集体生活的机会(吴先生,36岁,工程师)

一次,我刚刚给儿子买来一辆自动坦克。他在外面玩的时候,邻居几个小朋友看到了都围过来,有的提出要和儿子交换玩具。儿子不愿意,傲慢地拒绝说:“这是我爸爸刚给我买的,我还没玩够呢。”我赶紧跟儿子说,让大家一起玩。可儿子就是不听,紧紧地抱住他的坦克。那几个小朋友陆续走开,用自己手里的玩具玩起了集体游戏。这时,儿子不闹了,静静地看着他们,最后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换玩具,而且玩得挺好。由此,我有感而发:预防孩子任性的毛病,就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

点评:任性是自我中心的产物,集体活动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最好途径。孩子的天性不喜欢孤独,所以,要让孩子到伙伴中去,到集体中去:一是平时经常请邻居的小朋友到家里来,二是适时地放孩子出去找伙伴,三是及时送孩子入托,四是带孩子走亲访友,增进集体活动的机会。

一开始绝不迁就

曾经听过一个任性孩子舒拉的故事。一次舒拉非要在饭前吃粉羹(通常饭后吃的一种食物),并大声哭闹。爸爸妈妈没有哄他,而是先后走了出去,屋里只剩下舒拉自己。开始,他仍然大声哭闹:“给我粉羹!我要粉羹!”哭喊了一阵不见回音,没有“听众”还哭给谁听?他自觉没趣就用木块码东西玩了。还有一次,他任性哭闹时,偷偷从捂着脸的指缝看爸爸妈妈是否同情他的眼泪。爸爸妈妈照旧做自己的事,谁也没给他当“观众”。我们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也这样对孩子,从小一点也不迁就孩子。因此,我们家里孩子和大人几乎没有过任性的烦恼。

点评:这位家长的感悟是有道理的,作为一种性格特征,任性有很大的后天因素。孩子任性,常常怪不得孩子。有多少父母或祖辈,孩子刚一哭闹耍性子,就心软,就百依百顺了,等到孩子掌握了任性哭闹这个要挟大人的“法宝”,知道任性可以摆布大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无休止地恶性发展下去时,才发愁,才想到要治治孩子,这时确实难办了。所以,我们应该提早注意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不给孩子学会用任性要挟父母的机会。

对策篇

任性的时候不予理睬(李女士,34岁,医生)

记得我的孩子两岁的时候,常常任性胡闹,我呵斥他时,他的反应就跟我夸奖他一样,我越是呵斥他越是来劲。说来也怪,那天,孩子又任性胡闹了,恰好我手上正忙着一件事情,根本没顾上孩子的任性胡闹。几分钟后,等我忙过了,孩子已经在旁边安静地玩起来了。这偶然的发现,让我找到了应对办法:有时候孩子发脾气胡闹,我全当没看见,一会儿就风平浪静了。

点评:孩子都有引起成人关注的强烈愿望。有时候孩子胡闹,与其说是任性,不如说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而这时一旦对孩子的胡闹给予批评呵斥,恰好满足了孩子被关注的愿望。按照条件反射原理,任何需要的满足都会使有关行为得到强化,于是孩子学会了用任性来引起成人的关注。因此,不予理睬是可取的对策,等孩子终止任性行为,表现良好的时候再给予关注。这样,就使孩子在引起成人关注的需要和良好的行为表现之间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从而也就抑制了任性的行为。

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我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非常任性地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大人非要阻拦不可,但说也不听,打也不成,相持不下,局面尴尬。这时正好推门走进一个陌生的人或发生了一件新奇的事,孩子立刻被吸引过去,刚才的任性行为不禁而止。原来,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到其他方面去。

您也许说:“转移注意谈何容易?他要任起性来,你什么花招都不管用。”未必如此。比如,孩子任性哭闹,您突然拿出个新奇的东西自言自语:“唉呀!这东西真奇怪。”或者讲个故事、笑话,或者镇静地说:“这可怎么办?谁能帮助我呢?”或者略带惊讶地说:“瞧!街上那大汽车装的是什么?”或者带他到外面走走……时过境迁,孩子也会忘记了刚才的事。

点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态不是由存在决定的,而是由注意决定的。注意转移了,心态也就变化了。因此,转移注意是矫正孩子任性毛病的可行办法。注意没法转移的孩子是没有的,多数是家长耐心不够,不会想办法。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用不着哄劝,不知不觉就会淡化孩子的拧劲,消除任性的毛病。

让孩子体验任性的苦果(张女士,33岁,事业单位职员)

那阵子,我的孩子每天面对一桌饭菜就是不肯好好吃,又犯起了拧劲。怎么办?哄劝?打骂?这都不是上策,也真的不管用。这时候,我想起了一本书上说的办法,从中受到启发。我想,孩子不是不好好吃饭吗?好,我且不管他,吃完饭立即收拾饭桌。没过多久,孩子跟我说:“妈妈,我肚子饿,想吃东西。”我知道这时不能给他吃,饿一顿是饿不坏的。于是我狠狠心说:“唉!肚子饿还真是不好受,妈妈知道。可是怎么办?要等到12点才吃午饭呢!”就这样,孩子任性不吃饭的毛病慢慢就改掉了。

点评:按照条件反射原理,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化作用,结果令人满意是正强化,孩子就会继续这一行为;结果令人痛苦则是负强化,孩子就自发地改变这一行为。利用这一规律,有时也可矫正孩子的任性行为。这位母亲的做法所以管用,就是合乎这个原理。饿肚子的体验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饭的结果,这一负强化作用有时比唠唠叨叨的教训、哄劝和打骂都管用。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大人要沉得住气,别半途而废,让孩子失掉了“学习”的机会。父母有时“狠狠心”,是对孩子的更深沉的爱。当然,有些行为的结果相当危险,就不能等结果来“强化”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