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陪读削弱孩子创造力
“要消除陪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家长和老师必须形成一种共识,从全面育人的视野出发,调整心态,讲究方法,使孩子从过分依赖中解放出来,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绿灯’。”这是一位小学特级校长来电中的见解。
不要让陪读成为“终身拐杖”
现在不少家长的陪读偏重于治标,而且基本上是重复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内容。不仅如此,有不少孩子因为从小就由家长陪读,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依赖性,学习也就随便起来了。一位中学老师曾在预备班上作了一个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孩子对家长的陪读已相当习惯,并有“父母在身边,才会认真一些”的学习倾向。
上海市特级教师、市教科院研究人员潘国青认为,现在的陪读愈演愈烈,而且随着年级提高有延伸的趋势,从父母陪读到请家教陪读,从面对面陪读到让教辅书强化陪读,甚至通过网络请网上家教陪读。由陪读加剧形成的过分依赖会对孩子的整个人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不要将陪读简单到就事论事
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贾莉莉认为,“其实,好的陪读是通过观察孩子的学习,为其找到高效学习的方法。”
一位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在“怎么老是教不会”的反馈中渐渐由陪读趋向代读。对此,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认为,家长不能走到这“危险”的一步,一定要学会对症下药。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杨江丁指出,如果家长必须出任陪读角色的话,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习惯。“有人说细节决定一切,其实习惯受益终身,比如守时的习惯,就会对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产生影响。而习惯一旦养成,起的作用是长期的。”
不要让陪读削弱孩子思考积极性
陪读有时会帮助孩子学习,但如果方法不当或思想不正确,很容易挫伤孩子的创造力。上海市特级教师、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认为,过分陪读客观上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长此以往,客观上将削弱孩子的创造能力。不少家长在陪读时喜欢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检验和衡量孩子,有时孩子会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表面上看来似乎违反了原来的预设,但仔细想想并非没有道理,家长如“一棒子”予以否定,那么,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就会大受挫折。
一些专家指出,解决陪读现象需要从教育观念、社会舆论,甚至政策导向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在当前尤其需要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潜心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并形成合力,以引导孩子全面、自主、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