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后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璐璐本来是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如果活着的话,她也该考大学了。她曾经是一所重点中学的文艺部长,爱唱歌,爱跳舞,爱画画,喜欢表演,喜欢写作。她的体育成绩也很好,尤其是跳远。可是,这样一个女孩子却自杀了!原因是她上了高中以后,觉得无法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她对爸爸妈妈说,在课堂上,老师讲课她听不进去,总觉得自己“大脑一片空白”。但是,父母却批评她“准是胡思乱想”。她也曾要求父母给她转个学校,或者换几个爱写板书的老师,没有板书她就觉得学起来困难。但都被父母拒绝了。在他们看来,这所重点中学是很多人慕名而来的,而璐璐的老师们又是很优秀的。
在努力无结果的情况下,璐璐的会考成绩两门不及格,有可能留级,她觉得自己离考大学的目标太远了,因此,她选择了放弃年轻的生命。
望子成龙是父母们的正常心理。但是,父母在希望孩子成才的时候却很少去考虑孩子的智力环境,即孩子是否在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在父母看来,好学校、好老师就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和对孩子最有益的。
事实并非如此,好学校、好教师只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可能对一些孩子有益,却未必对每个孩子都有益。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每个孩子的大脑就像人的指纹一样独特,没有两个人可以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来处理信息和思考问题。
例如,有的孩子表现出空间的天分,他们的视觉似乎特别发达,喜欢把事物视觉化,这样的孩子可能在绘画、摄影、建筑或服装设计、造型艺术等方面表现出兴趣和特长;也有的孩子表现出音乐天分,他们的听觉特别发达,很小就表现出对音准和声音变化高度敏感,并能迅速而准确地模仿声调、节奏和旋律;有的孩子表现出身体运动天分,他们能很好地协调肌肉运动,体态和举止优美而恰当,这样的孩子大多容易在体育运动、机械、戏剧和其他操作工作中有杰出的表现,很容易成为优秀的演员、舞蹈家、运动员、机械师或外科医生等;还有的孩子擅长人际交往,他们比较容易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够和各类人相处,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经常充当团体的领袖人物,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在政治、教育、管理或社会活动等领域获得成功。当然,也有的孩子表现出不止上述一种天分。
这个理论被人们称为“多元智力”理论,是哈佛大学的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多年研究的成果,它证明了每一个人至少有7种不同的智力中心——语言的智力、逻辑-数学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进入内心的智力。
这个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成功标准。如果父母们能够关注孩子的不同才能,也许会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奥运会金牌得主、著名的美国跳水运动员格里格·洛加尼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讲话和阅读都很困难,但他却喜欢和精通舞蹈、跳水、杂技和体操,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洛加尼斯决定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最终获得骄人的成绩。因此,建议父母调整看待孩子的角度,允许孩子用独特的方式去发展自己的才能。
建议父母能够照顾孩子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发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那么孩子就不至于在学习上遭遇痛苦的失败经历。传统的智力测验和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逻辑-数学智慧和语言智慧,也就是说希望孩子在数学、语文等方面占据优势。考试的内容也大多侧重对这两种智慧的发掘和考察。父母们也大多关注孩子这两方面的能力,认为把语文数学学好就是好孩子,如果别的方面好,父母有可能把它当做不务正业。这样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那些在其他方面有天分的学生是很不公平的,特别是那些喜欢自己动手操作、靠实践活动获取信息、喜欢追问为什么、需要和同学们交流才能理解讲课内容的孩子,他们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肯定和鼓励的。他们很可能被老师父母视为不遵守纪律、多动或者笨拙的孩子,他们可能在单一形式的考试中屡屡遭遇失败。
像璐璐,从她的客观条件来看,她是个善于通过视觉去获取信息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更需要视觉上的刺激。如果老师上课时只是大声而快速地讲解,而不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或者板书不能突出要点,那么下课以后,她就很有可能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同样,如果另一个孩子主要是通过听觉获取信息,而老师却要求他学习的时候不许说话,阅读的时候不许出声,那么,这个孩子可能根本“看不进去”。如果璐璐的父母能够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与众不同,如果他们能帮助璐璐认识到成功的路不仅仅是考大学,那么相信璐璐的悲剧不会上演。
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父母们应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时给孩子适当的帮助,使孩子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