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剪宝贝那根嫉妒的刺

嫉妒是让宝贝痛苦的一根“刺”

古埃及有这么一则寓言。

鸟儿子问:“爸爸,人幸福吗?”

鸟爸爸答:“没咱们幸福。”

鸟儿子问:“为什么?”

鸟爸爸答:“因为人心里扎了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折磨着他们。”

鸟儿子问:“这刺叫什么?”

鸟爸爸答:“叫嫉妒。”

鸟爸爸的回答一点儿都没有错。人天生都有嫉妒心理,婴儿从16-18个月就开始出现嫉妒表情,两三岁的宝贝嫉妒吃醋的心理就已经很明显、很复杂了。我们每个成人都有过因嫉妒别人而使自己感觉不安的体验,宝贝同样会被嫉妒折腾得不高兴、不愉快,甚至担心害怕——

★ 缺少玩具的寂寞

我有好几个漂亮的小车,可是今天我发现茗茗的车比我的大、比我的多、跑得比我的还快,不行,我受不了了,为什么我不能拥有它?我一定要占有它,否则,我会寂寞死的,怎么办?“明抢”?“暗拿”?看着它干着急?各种招数都试一试吧。

★ 失去爱的恐惧

妈咪怎么去抱别的宝贝了,还亲亲他呢,是不是不要我了?妈咪,妈咪,快点放手,来抱我呀!怎么还不来?哇——

★ 没被表扬的冷落

老师说露露的画好看,难道我的不好看吗?那好,现在我拿支黑笔在他的画上胡乱涂上几笔,怎么样,还好看吗?老师,你现在得表扬我的画好看了!

别不小心拔苗助长那根“刺”

“宝贝,你再不吃了这口饭,我就把它送给隔壁的茗茗了。”果然,宝贝把这口饭吃了。

“宝贝,你要是不跟妈咪走,妈咪就做露露的妈咪了,不做你的妈咪了。”果然,宝贝赶紧跟着妈咪走了。

当你在得意这一招儿很管用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自己可能助长了宝贝的嫉妒心理?并进一步料想嫉妒给宝贝带来的焦躁不安和不快?

既然宝贝自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那么在平时的教养生活中,家长就要注意别招惹宝贝,别无意中拔苗助长了宝贝的嫉妒心理——

★ 在喂养中故意让孩子“吃醋”

3岁前宝贝的饮食、营养和健康非常重要,于是不少家长把“吃”当成排名第一的“硬道理”,其他的教育都为这个服务。明明知道宝贝已经有了“吃醋”心理,还故意利用它把东西喂到嘴里,就像被本文开头举的第一个例子,结果宝贝吃进了食品,同时也“吃”进了嫉妒。婴幼儿的“吃”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家长尽量用积极的、正面的教养方式比较好。

★ 有意“骚扰”宝贝,让宝贝由自卑转向嫉妒

有的成人喜欢逗宝贝,比如一把把宝贝手中的玩具抢过来,说“这是我的!”或者“我不给你了!”看着宝贝瘪着嘴哭了,才还给宝贝。但是,宝贝也辨别不出来玩笑的真假,被这样招惹以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常常是转化为嫉妒的前奏。当然,如果有朋友、邻居或者同事这么逗你的孩子玩,你也不好意思驳回人家的面子,你可以悄悄地对着宝贝耳朵说:“别着急,别理他,一会儿他就给你了。”这样反而锻炼了宝贝的耐挫心理。

★ 反复传说宝贝的嫉妒趣事,让宝贝变得心安理得

皮皮说他想变成一只小虫子,钻进东东的嘴里,把他的牙齿都咬成小洞洞,这样他吃饭就不快了。原来,老师总是夸东东吃饭又快又不撒饭粒,皮皮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就幻想出这么一个“损招”,暂时求得心理平衡。妈咪听了以后觉得孩子太有意思了,逢人就说这个笑话,皮皮就在一边听着,时间长了,他的“幻想故事”越来越多,博得妈咪的“快乐”也越来越多,后来老师提醒妈咪:“您这么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发展。”妈咪这才意识到自己太疏忽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了。

修剪宝贝那根嫉妒的“刺”

宝贝的嫉妒心理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经过家长的着意引导,可以尽量减少嫉妒那根“刺”对宝贝自己和他人的伤害,使这种消极心理向其他积极方面转化——

★ 正面鼓励孩子,不要一味地哄孩子

婴幼儿特别需要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来建立信心,于是有的家长单一地、夸张地表扬宝贝,孩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把责任向别人身上推。宝贝长期被这么哄着,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学习和承认别人的优点,不接纳和嫉妒别人的事情随时可能发生。例如在一项小比赛或者小游戏中,孩子输了以后比较伤心,有的家长就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也行!”这样也许安慰了宝贝,但却无形中助长了宝贝逃避现实的嫉妒情绪。家长可以正面鼓励孩子:“人家宝贝学会了,那我们经过学习也一定能行!咱们回家试试吧?”

★ 常常念叨别人的优点

这并不是长他人的士气,杀自己的威风,而是认可别人、接纳别人的“情商”培养,引导宝贝走出嫉妒的狭隘天地。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交谈:“某某小朋友有什么优点?”“你可以从某某小朋友身上学到什么长处?”

★ 转化为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动力

有的宝贝会因为自己折不好一张纸,画不好一只苹果而嫉妒旁边的小朋友,知识和技能上的匮乏常常是孩子产生挫败感的直接因素,也潜藏着嫉妒的危机。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就手把手地教他知识和技能,让他产生成就感,蓄积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建立自信心。

★ 游戏时别总是让着孩子,要让宝贝输得起

在玩下棋、扑克牌、拍球等亲子游戏的时候,别给孩子总是造成他胜利的假象,因为幼儿与成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大人觉得让让孩子只是玩玩而已,儿童却把游戏当成“工作”一样对待,要在游戏中让孩子知道有输有赢,并锻炼他承受输局的心理压力。这样的心理感受会渐渐迁移到其他情境中,使宝贝敢于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减少嫉妒情绪的产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