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只眼看待学生厌学
前 言:进入素质教育的今天,一方面广大中学生为了实现理想,孜孜不倦地学习,以学为乐,全面发展自己;一方面还有不少的学生因为自身、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原因感到读书无味,逃避学习甚至“逃离”学校。在厌学的学生当中不仅有学习成绩不理想,在校表现不好的学生,也有在校表现好,甚至学习成绩非常理想的学生。厌学的原因和情况可谓纷繁复杂,在教师处理这类事情时,它不象我们处理学生违纪的情况,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再做好思想工作就可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但若不解决,小则是有这样情绪的学生学习停滞不前,大则使整个班级学风、班风涣散。因此学生厌学问题成了令众多班主任头痛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换一只眼看待学生厌学,在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则不仅可以解决问题,甚至达到化害为利的作用。
1.定义及表现
厌学是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或无所谓的心理倾向。
主要表现为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常常无故旷缺课或以种种借口请假不上学,即使到学校上课也是人在教室心在外,或伏桌睡觉,或恶作剧,干扰课堂,不愿听讲,不愿做笔记,课后不愿复习和做作业,一进课堂就发呆,一见作业就烦,就头疼,坐立不安,对考试、测验无所谓,只勾几道选择题,而对各种电子游戏或足球或言情武侠小说却兴趣很浓,总幻想离开学校、离开课堂。离开老师、离开作业、离开考试,做一些不动脑不劳力的事,总想冲破校园纪律,自由自在。可是,空虚、孤独、无聊也常常伴随着他们。因此,经常用吸烟、玩电子游戏、上网、谈恋爱、幻想来自我麻醉。
2.产生原因
厌学情绪是一种正常的不良情绪或者说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在每一个人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这种情绪,因为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什么时候都能使自己的三个“我”保持一种动态平衡,有比较好的和谐度。
2.1三个“我”
三个“我”即自我、本我和超我。如下图所示:
自 我
本 我
超 我
自我是指生理层面上的我,本我是指心理层面的我,而超我是指社会层面的我。这三个我就如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当它们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时,则人会有一个比较愉悦的心态,否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2.2产生原因分析
那么对于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我的理解是它是对于追寻学习上的自我价值无果的一种逃避行为。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绩好,都向往进清华、北大读书。但是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因素使三个“我”产生了矛盾,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一、没有远大理想,学业基础差,成绩差,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一些中学生长期来学习动机不正确,缺乏兴趣、丧失学习信心,厌学情绪日趋严重,视学习为苦差使。既缺乏为学习努力拼搏、磨炼意志的强烈意识,也没有克服学习困难、取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于是,整天幻想“逍遥自在”,寻求刺激,过“快活”的日子。这样,势必直接导致学业不良,学习跟不上又加剧了厌学弃学情绪,造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烦躁、压抑、兴趣索然,注意力涣散。另外,一些老师由于采取某些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或在主观上放弃了对这些青少年的教育努力,使这些青少年感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什么进步的,于是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对学习越来越反感,甚至动辄逆反。
二、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方法落后,教材陈旧,可读性差,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些教师未能从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出发,精心组织教学,教学缺乏艺术性,一味单调死板地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压抑,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无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家庭环境不良,家教方式不当,加剧了学生厌学的倾向。一些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但父母因忙碌于生意场,官场或种种事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使得这些青少年养尊处优,庸庸碌碌,糊糊涂涂,得过且过,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事,不知道人生价值何在。另外一些家庭采取专制式、溺爱式等不良的家教方式,使孩子失去正常的自我约束力,对学校和学习缺乏起码的兴趣和动力,浪费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无所事事,形成强烈的厌学逃学心理。
四、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转型时期,青少年往往被目前的体脑倒挂、知识贬值、钱权交易、走私发财现象所迷惑,感到读书无用,读书吃亏,从而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产生厌学情绪,萌发闯荡江湖之欲望。
3.采取对策
一、树立大学习观,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树立大学习的观念,唱歌是学习、打球是学习、练字是学习、画画是学习,只要用心,一切皆可学习,只要快乐,一切皆可学进。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能够愉快的生活,轻松摘到属于自己的“苹果”,这样安心于学校的生活,进而以点带面尽可能的搞好文化学习。在这一点上,作为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从单一的学习成绩这一维度进行,而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
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老师、家长、同学交流,从而构造一个和谐的大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的交流。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交流本身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交流能够使很多不良情绪在团体中得以消除掉。与老师交流,一方面能够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让老师对学生有所了解,从而在“暗示”心理的作用下调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与激励,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与家长交流,可以让家长真正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各项情况,从而使家长不断调整对子女的要求和评价,有利于超我与本我的和谐统一。与同学交流,能够让学生在群体中体验各种各样的快乐,从而使本我与自我和超我相适应。
三、树立远大理想,充分自信,珍惜时间,在行动和痛苦中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