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适当的方式离开宝宝

如果妈妈离开了,依附性强、对分离敏感的宝宝会十分难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你首先要凭直觉去了解正在逐渐长大的孩子在什么时候开始能够应付你短暂离开的局面(这里所说的“短暂离开”并不包括你和他爸爸偶尔一起离开他一段时间)。在过去,奶奶、阿姨,甚至是邻居家的妇女都会亲密地参与到一个家庭的生活中来,因此宝宝与这些熟悉的人在一起一次待上3~4个小时都会很安心。如果在你的生活中缺乏这样的人,那你就应该去寻找一份能够培养起来的友情——一周数次花时间与宝宝喜欢的另一对母子(女)待在一起,经常在彼此的家里一起玩耍、一起做家务。这种相互间的依附将能够为你和你的朋友带来有着差不多教养风格的、父母外出时可以照料宝宝的“最佳临时保姆”。

宝宝走向独立的过程

许多关于养育孩子的理论都向人们传授这么一种观点:养育孩子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不依赖于父母。这当然没错,但是培养起孩子的独立性仅仅是让他成长为一个情感健全的人的一个方面。孩子必须经历下列三个阶段:

依赖阶段:“为我做这件事。”不到1岁的婴儿完全地依赖他的父母。

独立阶段:“我自己来做这件事。”在第二年,进行着探索的学步期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励,学会了不依赖于父母做许多事情。

相互依靠阶段:“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这是最为成熟的阶段。孩子有着靠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但是也明智地知道要寻求帮助来把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使孩子获得成长为一个情感健全的人的最佳时机,父母必须鼓励她循序渐进地经历上述的每一个阶段,让她逐渐地成熟起来。徘徊在依赖阶段停止不前与过早地强迫脱离这个阶段一样,都是有害的。而始终停留在独立阶段会使人感到讨厌。成熟地进入相互依靠阶段赋予了孩子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大的帮助、同时自己又尽力地给别人以付出的能力。

相互依靠意味着父母和孩子要求彼此发挥各自最优秀的品质。要是没有孩子在经历每一个阶段时给你带来的挑战,你就不会掌握教养他所必需的技巧。这正是密切的亲子关系大放异彩的地方。父母和孩子相互帮助,使他们彼此成为对方眼里最好的人。

学会相互依赖让孩子对生活,特别是对人际交往和工作,做好了准备。事实上,为了提高生产力,管理咨询专家们就在传授着相互依赖的概念。知道什么时候去寻求别人的帮助以及如何得到帮助的能力是十分有用的社交技能,即使是2岁的孩子都能学会:“我能够自己做这件事,但有人帮忙的话我会做得更好。”

历经了所有的这些成长阶段,孩子就从孤独的状态渐渐地变得合群了,从向往独立渐渐地变得向往被人接纳。实际上,对大多数相互依赖的人来说,在与大家融为一体和离群独处这两者之间来回变化是一种长伴一生的社交模式。你往往希望你的孩子既能轻松自如地独处,又能轻松自如地和别人相处,到底哪种状态占主导地位实际上取决于孩子的气质。相互依赖让天性主要是领导者的孩子和天性主要是追随者的孩子都能够得到平衡。独立性强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会紧紧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以至于失去了大家能够为他提供的帮助。而依赖性强的孩子又忙于追随大众,因而永远都得不到发展领导才能的机会。

让孩子学会相互依赖与让他学会负责任是相一致的。当孩子习惯于从别人那里获取帮助时,他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会产生什么影响。真正快乐的、心理健全的人既不会完全地依赖,也不会完全地独立,他们相互依赖。

在2~3岁之间,孩子的内在精神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能够被了解。孩子们会用象征性的举动来传达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从而用他们的行为为你提供了有关他们情感的线索。当妈咪照料着新生婴儿的时候,玛丽“照料”起了她的洋娃娃,她觉得自己就像是小妈妈。吉米在不顺心的时候会重重地捶打他的泰德熊,以此来表达他的愤怒。

公然的违抗。你应该弄懂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还在蹒跚学步的孩子并不是真的要公然地违抗你或者桀骜不驯。他要表达的并不是“我一定不做”,而是“我不想去做”。通常,在他说“行”之前他会说两到三次“不行”。或者他是在试探、思考:“如果我说‘不行’的话,会发生什么呢?”他在想:“我现在正在干自己的事。这是我自己的时间、我自己的空间,我有权去支配它。”他正在服从他自己的意志。这种行为是正在学走路的孩子发展自我意识的努力中的一个正常部分。到了2岁左右,当我们要让正在调皮捣蛋的孩子停下来时,我们面对的将是他大声地说“不”,就好像他意识到我们正在侵入他划定的领地。他在尝试着找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能够伸张权利的力量。在这个阶段,父母孩子都需要学习一门至关重要的成长课程:掌握对别人说“不”的能力,以及接受别人说的“不”的能力。当孩子说的“不”让父母觉得受到威胁时,严厉的话很可能就会脱口而出:“不许这样对我说话。”有自信的父母不会把孩子说“不”看成是对父母权威的威胁,而是看作所有学步期孩子都需要经历的一个健康阶段。当依附性养育的宝宝对大人说“不”的时候,一个成熟的家长不会做出不安或惩罚性的反应,而是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平静地应对孩子每一次说“不”的局面,并且采用自己的智慧来对孩子加以引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