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断乳期”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心理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断乳期”,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有内因也有外因,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身体与心理成长的错位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青少年要求独立的意识十分强烈,希望与成人获得同等的地位和权利。而事实上,青少年在认识、情感、行为上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遇到困难又不得不去请教父母和老师。尤其今天,有些父母过分地保护和干涉,而对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鼓励不足,致使其依赖性较强,独立性差。

性早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从生理上看,性成熟是青少年发展的显着特点,由此发生了相应的性意识,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是由于青少年认识能力和个性的限制,尤其是在性教育不及时、性知识缺乏的情况下,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相当幼稚,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两性之间的关系。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就是这个矛盾的表现。

此外,遗传及生理疾病因素,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现在医学表明,青少年某些心理障碍与遗传有关。

外因――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失

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熏陶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青少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教育观念和方法简单落后。要么过分娇纵溺爱,有求必应,使孩子习惯于顺境;要么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对孩子过分严厉,动辄教训或体罚,缺乏心理沟通。特别是一些离异的家庭缺少关爱和温暖,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弥合的创伤。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导致他们孤僻、自私、多疑和逆反等。

应试教育的弊端 目前多数学校仍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忽略了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滞后。许多校领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专业的心理教师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心理健康课程因无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大多流于形式。因而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心理疏导和救治不足,造成一些青少年胆怯、自卑、承受力不强,当他们的心理素质解决不了现实的矛盾冲突时,就易产生心理问题。

社会压力和不良影响 一方面青少年要面临升学、就业等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青少年思想活跃,喜欢标新立异。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

多渠道――全方位施加影响

对于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来说,高雅、健康的人文环境能够滋润其心灵,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使青少年心理问题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反,粗俗、腐朽的环境则使青少年滋生不良的心理倾向,甚至将其引上歧途。因此,要重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位家长都应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是孩子的教育之师。父母要加强自身学习,多读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所谓身教胜过言教,父母自身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改善了,才可能带来孩子的进步和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占了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每位教师都应意识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程度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教育系统应注重建设一支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为青少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开办心理咨询室,开通学生倾诉的渠道,方便及时地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