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尊重别人的意愿为尊重
有一次,家里的钟点工,在熨衣服时把夏杨爸爸的一件很好的衣服给熨坏了。我有点急,忍不住说了她几句,嫌她不小心。正好夏杨放假在家,他把我拉到卫生间,关上门,用英语开始“教导”我:“即使是对服务人员,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你事先没告诉人家怎么做是对的,事后又埋怨人家做得不对,这是你自己没交代清楚,应该允许人家犯错误。东西贵重,还是别人的自尊心贵重?以前你告诉我的,今天你怎么忍不住了?……”
那一瞬,我心里“呼”地一下热了。有羞愧,也有感动。
我的儿子是如此懂得体恤别人的感受,怕人家尴尬,怕我没面子,到用英语批评我。在他的心里,“尊重”二字,已经高于一切。而且,他已经用更高的修养,“监督”我的言行了。
是的,我多次对他说过“凡事要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要以尊重别人的意愿为尊重;给人所需,做对别人有价值的事……”
事实上,在生活中,待人接物,我和夏杨的爸爸也一直是坚持这样做的。这一次,让儿子抓住了我的错误,我心悦诚服。
我欣喜地看到,我们曾经播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了……
那次,夏杨给我讲了他在香港投资银行实习时遇到的一件事情——
银行规定,出差必须住五星级的宾馆,坐飞机要坐头等舱,每餐有高额的补助,都给报销。但夏杨出于好意,他想节俭一下。反正是到北京出差,他也熟,当天晚上正好不会和客户见面,加上他在办公室加班到凌晨四点多,七点又要起床,就想自己找个便宜的地方住下算了。结果,他被老板骂了个“狗血喷头”。
当时他感到很委屈,但他马上换位思考,也许自己还是按照爸爸、妈妈当年的习惯,出去尽量给单位省钱;是自己还没有深刻了解这种高层次金融机构的行业背景和特有的企业文化。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自己疏忽了怎样衡量自己的角色,在各种场合把握自己的身份……
他开始能够看到一些东西、碰到一些事情,不是简单地就判断好与不好,而是即使自己受不了,感到委屈,也努力从他人的角度去琢磨,理解别人说什么,用自己的智慧来弄明白一些事。
他说:“每个人做事的方式都有原因。老板无论是以身作则,还是激励监督,都要以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让人口服心服,我做剑桥大学生物社团的主席,可以理解领导者的处境和责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的实验室学生、投资银行分析员,也会在最基层感受到被赏识的欣喜、被理解的感动、被责骂的委屈、被强制的愤懑。在不一样的处境时,如果能够理解对方的心态和立场,很多事情会更容易处理。”
我感到有些欣慰。儿子已经能够站在一个国际平台上,用国际文化、礼仪和规范的眼光,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在角色转换中,思考和判断问题。
这些正是我们在对他从小的教育中期待的一种结果,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在对夏杨从小的教育中,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到文化知识的积累上,我们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示范成熟的人际交往;努力创造一个自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感觉、关爱、决定以及想象的能力,发展他的“情感智力”,培养他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解读能力。
在他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领着他的小手,踏上了社会的大舞台——
在和亲朋的聚会中,在与小朋友的玩耍中,在医院的挂号台前,在饭店的餐桌上,在夏令营的营地里,在旅行的途中,在电台的演播室里……我们在一条“感性”的路上,让他体会、感悟着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尊重、机智与爱。
我经常告诉夏杨:“在一张十个人聚会的餐桌上,你只有十分之一的话语权。剩下的就是倾听。”
不管是对家人,还是对他人,我们从不当众揭短,即使是对我们不友善的人,我们也不会当众去羞辱他。
我对夏杨说:“放宽心胸就是善。不要对他人抱有过高的期待,人无完人,要学会学人所长,用人所长。一个人有多大的心胸,才会拥有多大的团队。”
夏杨看见了我们是如何为了使自己拥有与他人轻松、愉悦的关系,而做出努力的。
家人、朋友、员工……
尊重、感恩、爱……
生命的路越来越宽,同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人与人的成就,在知识上的差别不是很大,品德及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人格魅力,却是一个人成功和拥有幸福人生的关键。
我们对夏杨的教育,是开放性的立体教育,是对他性格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从与小朋友、同学的交往到与老师的交谈;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到投资银行的资本运作;从剑桥的各种社会活动到与英才学院同学们的交流……他都能够以一种跳出自我、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处理着各种人际关系。
初三的时候,班里的同学一起去食堂会餐。班主任老师五岁的女儿也同行。那些少男少女们和老师嘻嘻哈哈地跨过一道栏杆,只有夏杨跑过去把那个小女孩抱过栏杆,连老师自己也差点忘了。
班主任说“难得一个男孩子如此细心。”
高一的时候,夏杨不知从哪里弄到了《几何画板》的软件,把它刻成光盘,写上“送给谢老师”,在一个晚上,送到他的初中数学老师的家里,并对谢老师说:“我记得您在课堂上讲过学几何要动起来,这个几何画板就是能动起来的。” 于是,谢老师成了他们学校里第一个用电化教学的人。
老师感慨,难得一个学生这么有心,都离开学校了,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一句话,想着为老师今后的教学提供方便。
化学老师何老师是全国的特级教师。有一次夏杨送给她一套“全国特级化学教师授课光盘”,并说:“老师,这是全国范围的,您看看。”何老师拍着夏杨胖胖的脸蛋,说:“夏杨啊,你不像是我的学生,你是我的朋友。”
何老师最喜欢夏杨。我知道有一次,夏杨要送何老师一个小闹钟,说发现何老师中午睡觉不踏实,好按时叫她。但又怕表针走动时的“咔哒”声影响老师休息,就买了一个小牛的定时器。
何老师到现在还留着那个小牛定时器,尽管已经坏了。她说,这么多年,她再也没碰到像夏杨这么懂感情的学生。
英语老师一直保留着夏杨用英语写的一封检讨书。夏杨当英语课代表,有一段时间收作业,老师问他:“都交了吗?”“交了。”其实,他自己就已经好几次不交作业了。老师发现了,但不动声色,最后揪住他,狠批了一顿。第二天,他把作业整整齐齐地补好,还用英文写了一份检讨书夹在里面。那个时候还没有英文作文,老师看着夏杨写得不错的检查,笑了,“这小家伙是变相告诉我不写作业的原因呢。连作文都会写了,就原谅他吧!”
老师说,夏杨情商太高了,连辩解都会用智慧,但很真诚。
他还会用回答并不幽默的话题,也能得到意外的效果。
暑期他去香港的某世界著名投资银行应聘做实习生时,面试人员让每个人说说自己最大的缺点。夏杨脑筋一转,说:“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工作起来总忘记休息。”主考人员那微微一笑里,就已经包含着赞赏了。
记者采访他,问他一个问题:“假如将来你的妈妈和妻子一起掉到水里,只能救一个人,那你救谁?”夏杨眼珠在转,说:“一定要按规则办事吗?我走到今天一直是个不太按规则做事的人,这一次我也要不守规矩了,我要想法把两个人都救上来。”
记者被逗笑了,我还担心这个问题他没法回答呢!
人际交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爱心、修养。给人所需,站在对方的立场,关注他人的需求。在人际交往中给别人机会的人,自己也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夏杨曾经就读的学校要进行评估工作的准备,想把过去毕业的优秀学生的资料、照片放到宣传栏里,有的学生因为忙推辞了。夏杨那时正在忙着准备实验室的阶段汇报材料,接到班主任的邮件,第二天,就把照片和简介发了过来,说还需要什么尽管说,只要是对学校有帮助的,都没问题。
他跟剑桥的各国同学在一起时,能敏感地感觉到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他们,接受了怎样的教育,尽量不和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但也不会盲从。所以,在剑桥的各种社会活动中,他赢得了尊重和认可。
2004年至2006年,他史无前例地连任两届剑桥大学生物社团主席,并成功地组织了很合作的学生团队。
在任期间,他成功独立邀请了包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Andrew Huxley, Sydney Brenner, John Walker),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David King),二十多位研究所主席、系主任、教授和英国数位著名科普作家(包括Richard Dawkins, Steve Jones, Simon Baron-Cohen, Susan Blackmore等)举行讲座,先后与其他社团联合组织了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讲座(如Tim Hunt, John Sulston, Anthony Hewish, Aaron Klug等),创造了这个社团活动的历史纪录,并与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两次得奖的Fred Sanger和发现DNA双螺旋的Francis Crick, James Watson等)有过或仍然保持着个人联系。
家庭对人的教育将延续一生,但不是影响个性的唯一因素。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仍在继续塑造着一个人的品性,检验着他的智商。但我们应该相信,沉淀在一个孩子心中的自尊、自信、谦逊、礼貌、善良、幽默的品质,将会成为他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石。
假期里,夏杨用自己打工所得的钱为爷爷买了一大堆的礼物。可是到爷爷家后,他又找了个借口出去了,回来时,手里拿着刚去给爷爷买的几双袜子,因为他看见爷爷的袜子破了……
夏杨回英国后,我看见钟点工的手里拿着夏杨写给她的纸条,上面详细地分别列着我和他爸爸爱吃的食物,还有一些注意事项。而我和他爸爸的床头,也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不要太忙,不要太累,健康第一。”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会温暖人心、给人力量的人;是一个值得尊敬、谦逊温和的人;是一个善于解读他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