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安全的感觉

妈妈几分钟的消失,惹得宝宝当了两星期的小尾巴,因为宝宝对妈妈的信赖感、安全感被打破……

每个人都需要安全感,孩子比成年人更需要安全感。对婴幼儿来说,安全感主要来源于父母,更确切地说,来自于对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依恋关系使得宝宝知道自己是受保护的,如果遇到危险,宝宝会主动到依恋目标那里寻找安慰和保护。有时这种依恋关系受到威胁,宝宝的安全感一旦被破坏,宝宝就会烦躁、不安、整天粘在父母身上,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原因,没有想办法帮助宝宝重新建立安全感,宝宝就会有更深的恐惧感,主要表现出来就是哭闹,比任何时候都粘着父母。

几分钟的消失,两个星期的不安

我自己曾记录到这样一件事:在女儿2岁7个月19天时,我到托儿所接宝宝,带了红枣让她分给教室里的小朋友吃。后来老师提醒我要交托费了,我就招呼宝宝去办公室,但她忙着分派,没有应我。我想想几分钟就回来,就对老师打了声招呼,出门到办公室交费去了。

几分钟后我从办公室出来,见到了这幅情景:女儿眼泪汪汪地站在教室外,老师在劝说她,老师身后,一大帮小朋友都趁机跑了出来。女儿见到我,飞奔过来抱住我的腿,委屈得大哭。我当即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没有跟她打招呼,在她玩得正高兴、正盼望我带她回家时,我突然消失了,她以为是我丢下她不管了。她有被抛弃的感觉。我忙着跟她解释、道歉。她止了哭,我以为事情就过去了。

但没想到接下来的两个星期,女儿就变成了我的小尾巴,我走到哪个房间她都跟着,连我上厕所她都要叫几声,确认一下我是否在里面。她对分离的忍受力突然下降,连爸爸去上班都会惹得她泪流满腮。我意识到是那天的突然分离让她习得了这个经验:妈妈会突然消失。她一直后怕,所以对依恋非常敏感。她不厌其烦地问我:“妈妈你今天出去吗?”只要一看到我照镜子她就马上警惕起来,审视我是否会消失。有一天她一回家就又问我是否要上课,我像平时一样照实说要上课。结果这下糟了:她立马扑到我怀里,要求我抱,眼泪含在眼眶中——这可都是平时不会出现的呀!我整整抱了两个小时,直到最后一秒才不得不把她放下。伴着她的哭声走下楼,走了好远,好像还听见她的哭声,扰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我们的安抚下,她对分离渐渐没有那么恐惧了。但这件事对我的教训是深刻的:孩子是在不断经历的经验中习得知识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他(她)学习的对象,有时成年人认为微不足道的事,都会让孩子有一种新的经验和体验。家长要注意和尊重孩子的感受,知道这些是由什么引起的,然后根据情况加以纠正或强化。如果我没有察觉女儿这两个星期的哭、闹和粘人都是由那天我的行为引起的,很可能会认为她是无理取闹,因此会对女儿没有耐心、发火,那样只能强化女儿的恐惧感、不安感。

让宝宝正视分离的痛苦

有一位母亲要出国半年,她心里很舍不得3岁的女儿,但又怕女儿知道她要走后会哭闹不休,所以一直对女儿封锁消息。女儿问她为什么要准备行李包,她说是帮一个阿姨收拾东西,连打电话通知朋友出国消息都得趁女儿不在房间。她走的那天煞费苦心地让女儿跟着外婆去买最喜欢的玩具。等女儿回来后,发现妈妈和行李包都不见了,她嚎啕大哭。等这位母亲从异国他乡打电话回家时,电话线那端的哭声差点把她拽回去。等她出国回来,发现女儿再也不愿意到商店,对她说的话总要加一句:“妈妈你是不是又像上次一样骗我?”妈妈很伤心,觉得自己为女儿做了一切,但到头来女儿不相信自己了。

我们可以理解这位母亲这样做的心情,但真的爱孩子,一定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爱他们。如果母亲自己都逃避分离,怎能让孩子正视分离?这个事件也许会在一段时间里让孩子从安全依恋关系转为不安全型依恋关系。当然,这位母亲回国后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后,孩子可能又会转变为安全型依恋。

这位妈妈也许可以尝试另一种方法:先把自己要出国的消息告诉女儿,也许女儿开始会不高兴,但妈妈可以通过反复说明让女儿接受这一现实;妈妈还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那个国家,把那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用故事的形式向孩子说明;帮孩子制订一个计划,安排“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如到其他小朋友家去玩等;把自己回来的时间告诉孩子,还可以问孩子想要什么样的礼物,让她期待着妈妈回来的日子。

妈妈走的时候可以让孩子送,虽然孩子可能会哭,但她用哭发泄了自己的情绪,而且由于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她能够较好地面对妈妈出国的日子。

分离其实是宝宝最早体验的痛苦之一——分娩过程其实就是与母体的分离,宝宝从这时就开始体验分离的痛苦。母婴依恋形成后,母亲出门、上班等分离,让宝宝更频繁地体会分离的痛苦。在这个体会过程中,宝宝学会具有各种情绪,并且逐渐学习应对各种情绪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分离,只是在分离时母亲要更有技巧。

宝宝依恋关系和安全感的建立是个缓慢的过程,但破坏它却是非常容易的,宝宝的安全感有时非常脆弱。父母要保护和维持宝宝好不容易才形成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宝宝才会信任他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提出:婴幼儿在生命的头两年里,最重要的一个心理命题是信任对不信任。这个命题如果完成,孩子会发展出对人的信任,并且在青春期和成年人后都更容易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命题没有完成,孩子会很难与人相处,常常缺乏对人的信任,在成长中、成年后更有可能遭遇不良的人际关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