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恋父情结
首先,从歇斯底里说起——大致地说,是缺乏社会性的人。例如独生女、最小女儿、性格有歇斯底里性(自我显示性)的女人。
歇斯底里性格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显示性很强。一旦一个欲望实现了,马上就会出现第二个欲望,永远没有满足。不断地持有不平或者不满。因为漂亮,虚荣心很强,为了表现自我,常常说谎。表情是戏剧性的,情绪是不安定的,感情强于理性,容易接受暗示,对他人表现出强烈的好恶。一旦发生一次利害冲突,就会向对方进行彻底的攻击。
这种人,喜欢娇惯自己,对自己好的父亲;对批评自己、要求自己的丈夫,则给予彻底的攻击,并且想支配丈夫。
另外,因缺乏社会性而生活在狭窄的世界中的女人,也容易产生恋父情结;而工作繁忙,且能在工作中感悟到生存意义的女性,难以产生恋父情结。
就是说,不要封闭在家庭中,走到社会上,扩大自己的世界,是克服恋父情结的对策。尊敬理应受到尊重的爱人,也会逐渐增强对父亲的免疫力。
如果能够具有独立的精神,从积极的意义上去评判父亲,也可以克服恋父情结。
附:
【弗洛伊德解析恋父情结】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
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要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
小女孩到了3岁左右,认识能力和独立性都有较大提高,达到一个转折点,意识里开始清晰地发现了父亲,就这样女儿打破了与母亲浑然一体的关系。这种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尽管处于朦胧之中的潜意识状态,但却明显地作用于孩子的情感和行为。这时女孩变得会撒娇,愿意与父亲接近,让父亲抱,变得柔媚。
父亲是人们生活中的第二个重要人物,对女孩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表现为:
1、父亲给儿童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规的东西,带给儿童更多的激情。母亲的活动则常重复、单调而刻板。
2、父亲更富于身体上的魅力,令人兴奋。母亲则长于言辞,给人以安慰。
3、父亲花在婴儿身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玩乐上,母亲则主要是偏于在生活上照顾婴儿。孩子更愿意与父亲一起玩乐,追求新奇的探索,而受到委屈时则愿意找母亲,以求得安慰。
4、孩子可以在父亲面前表现对母亲的愤怒和恨而不被谴责和遗弃,能表达丰富情感,又有安全感。
父亲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设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了儿童的独立和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