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人际关系鼻祖———戴尔·卡耐基先生在《人性的弱点》一书的开篇,曾给大家讲过“双枪杀手”克劳雷的故事。在这里我赘述故事的始末,只说一下那个双枪恶徒的话:“在我外衣里面隐藏的是一颗疲惫的心,但这是一颗善良的心,一颗不会伤害别人的心。可是我却来到新新监狱(注:美国关押重罪犯的监狱)受刑室,这就是我自卫的结果。”

克劳雷真的是为了自卫才杀人吗?就在警察拘捕他之前,他和女友开车在长岛一乡村公路上寻欢。有个警员走上前去,对克劳雷说道:“把你的驾驶证给我看看。”克劳雷不发一语,掏出手枪就是一阵狂射。警员中弹倒地,克劳雷跳下车,从警员身上找出左轮枪,又向倒地不起的尸体开了一枪。

“双枪杀手”克劳雷根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再来看另一则引起网络热议的新闻,一个女孩在某军区总医院工作,家里条件殷实,当她背着名牌包的照片在网络上曝光后,反响强烈,女孩儿在单位被三天一小批五天一大批,后来顶不住压力,跳楼自杀了,年仅23岁。

举这些例子只想说明一点:批评、指责、抱怨一点都不会发生正面作用的,相反,副作用却让人感到可怕。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一个人都害怕受到别人的指责,男人更害怕来自于女人的指责。因批评而引起的羞愤,常常使雇员、亲人和朋友的情绪大为低落,并且对应该矫正的事实状况,一点也没有好处。

一个学员在课堂上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两姐妹驾车去郊外旅游。在市区内,由姐姐开车,到了郊外人少的地方,姐姐让妹妹练练手。妹妹开着车兴奋极了,突然,汽车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向前奔去,与一辆大卡车相撞,姐姐当场死亡,妹妹腿骨折。父母赶到医院后,紧紧抱着幸存的女儿,一家人热泪盈眶。后来,父母擦干眼泪,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始终温言慈语。好几年过去了,小女儿问父母,当时为什么没有教训她。父母淡淡地说:“你姐姐已经离开了,不论我们再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不能让她起死回生,而你还有漫长的人生。如果我们责怪你,你就会背负着‘造成姐姐死亡’的沉重心理包袱,从而丧失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如果当年父母对小女儿加以指责的话,后果恐怕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恶劣。

人天生要面子,做错事的时候常常不会主动去责怪自己,而会怨天尤人,也有人会说:“我不知道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对。”

我们一起来看看林肯的事故。据说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总统。但林肯年轻时喜欢批评人,他常把写好的讽刺别人的信丢在乡间路上,好让当事人发现。做见习律师时,喜欢在报上公开抨击反对者,虽然只是偶尔。有些行为导致的后果,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有一次,林肯在某报上发表了一封匿名信嘲弄一位自视甚高的政客詹姆士·席尔斯,成为大家笑料。自负而敏感的席尔斯当然愤怒不已,终于查出写信的人,他下战书找林肯决斗。

林肯不喜欢战斗,但迫于维护自己的面子,只得答应。他有选择武器的权利,由于手臂长,他选择了骑兵的腰刀,并且向一位西点军校毕业生学习剑术。到了约定日期,林肯和席尔斯准备一决生死。幸好在最后一刻有人阻止他们,才终止了这场决斗。

这是林肯终生难忘的最惊心动魄的一桩事。这也让他懂得了与人好好相处的重要性。从此以后,他不再写信骂人,也不再任意嘲弄人了。也正是从那时起,他不再为任何事指责任何人。他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你不论断他人,他人就不会论断你。”惨痛的经验告诉他:尖锐的批评和抨击,所得的效果都等于零。

在现代文明社会,指责别人的人或许不会遇到像林肯这样的决斗的挑战,但是因指责而生的怨恨却是不容易化解的,因为我们所相处的对象,并不是绝对理性的,而是充满了情绪化的人。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你以理服人,即使言辞过于偏激,对方也会接受的。可见,批评也是一种艺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