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技巧之三缄其口与口不择言

三缄其口与口不择言

“沉默是金”。智者深谙此理,在同别人交往过程中,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便保持沉默;而愚者却不管当讲不当讲,只管口不择言高谈阔论。两者相比前者显得儒雅深沉,后者则显得粗野浅陋。因此前者受人尊敬,后者遭人厌恶。

唐朝时,外国使者送给唐玄宗三个金人,并说:“陛下,这三个金人,一样高一样重,外表造型也一模一样,但是它们之中有一个是最珍贵的,不知贵国之中是否有人能识出?”

众大臣纷纷上前观看,但没有一个能够说出答案来。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上前说:“陛下,我能辨出哪个是最珍贵的。”玄宗大喜,说:“老爱卿,请说。”那老大臣说:“容老臣看个仔细”。

老臣走上前去,从口袋中取出一根丝线,从第一个金人的一个耳朵穿进,结果,丝线从另一个耳朵穿出。丝线从第二个金人的一个耳朵穿进,结果丝线从口中穿出。在试第三个时,丝线从耳口穿进,却掉进了肚中。

那老臣便说:“陛下这第三个丝线掉进肚中的便是最珍贵的。”外国使者一听,惊异地说:“对,对,这第三个金人便是最珍贵的,贵国真是人才济济呀!”

原来那三个金人便代表世俗中的三种人,一种是对别人的话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知倾听;一种是从耳朵听进,便从口中说出;只有第三种人懂得倾听,又知道沉默,所以说第三个金人便是最珍贵的了。

在外交中,周恩来总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颇有影响力,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睿智,风度,谈吐无不为世人所倾倒。

1972年,周恩来总理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使世界格局为之一变。基辛格到北京与周总理谈判取得圆满成功之后,周总理去为他送行。基辛格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诚恳地向周恩来担保:回去后一定多方奔走,争取早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基辛格越说兴致越高,竟不顾外交辞令,开出了时间表:“大约一年。”周恩来始终微笑着,传达出内心的赞赏和谢意。就在飞机起飞不久,基辛格收到了发自美国的电报。

原来,就在前一天联大会议上,恢复席位的提案已经通过!这当然是件好事,可他想到:这么重大的事情,周恩来肯定当时就接到了汇报,就对自己说“大约一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本可以高傲地宣布:“事已办妥,不劳大驾。”但他没有这样做,只是报以友好的微笑。面对基辛格兴致勃勃、热忱相向的面孔,周总理若直接告以真相,以基辛格的身份,他岂能不觉难堪!即使他才高八斗绝能从容应对,那也只是我方搭台让人唱戏而已,周恩来总理选择了沉默。当然沉默并不是一言不发,而是尽量避开矛盾话题,以免造成双方不应有的冲突,从而维持良好的交际关系。

在某中学实习期间,师范学院的小梁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梁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小梁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度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她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这样,小梁对学生的言论保持沉默,同时又顾左右而言它,可谓明智之举。

沉默有时候胜过激烈的争论,它可给对方以有力的还击,同时也会尽显沉默者的大度与智慧。

一天,张乡长正在办公室工作,突然闯进来几个农民,他们对张乡长大声嚷道:“你们这些干部简直是废物,吃国家的粮不为人民办事,算什么人民公仆”,甚至有人拍着桌子高声叫骂。但张乡长温和地看着他们,始终保持沉默,不加辩驳,见张乡长毫无敌对的态度,这几个人发了一通脾气后,无趣地走开了。当然,随后张乡长查清了原因,又及时解决了他们所说的问题,赢得了群众称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