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找财源,还是先找人源

百年老店内联升从建立到发展,人脉,是其能够实现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意思就是,只有戴上马聚源的帽子,穿上瑞蚨祥所卖布料缝制成的衣服,脚上再蹬上内联升制作的鞋子,同时腰包里装上“四大恒”(当时四家著名钱庄的银票),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气派。由此可见,内联升的鞋子不仅远近闻名,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内联升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步与发展,尤其是建立顾客档案的做法,现在仍可供我们借鉴。

清朝道光年间,河北武清县一位名叫赵廷的年轻人来到北京,进入一家鞋铺当学徒。他是个有心人,既聪明又能干,很快就学得了一身做鞋的好手艺。这时,他幸运地遇到了“财神爷”——丁大将军。一天,赵廷将丁大将军订做的鞋子送到丁府,丁大将军非常满意,将赵廷叫到跟前,上下打量起来,发现这个小伙计虽然穿着朴素,但全身上下干净利落,眼睛里也透着一股精明劲。丁大将军对他很有好感,便笑着对赵廷说:“你有这样的好手艺,还愁赚不到钱吗?干吗还当小伙计?”

赵廷红着脸说:“实不相瞒,我早就想自己开店了,可惜没有本钱。”接着,赵廷将自己开店的一系列想法全盘托出。丁大将军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借钱给赵廷开店。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冬天,内联升鞋店在东交民巷开张了。赵廷认真分析了北京当时制鞋业的现状,认为制作朝靴的专业鞋店很少,于是决定主营朝靴。有一次,一位有权势的人派仆役来内联升买鞋,由于这个人的脚型特别,所以一时没有合适的鞋,仆人很是不高兴。赵廷赶快按照他带来的鞋样,赶制了一双,并亲自送到府里,事后这位有权势的人非常满意。由此,赵廷想:我为什么不把这些人所需的鞋的型号和特点记下来呢?一来可以赚更多的钱;二来也可以使他们不用现量脚样,就能在内联升买到合适的鞋。而且这样一来,那些没时间量脚样的“贵人”买鞋时,不就更加会想到内联升了吗?

于是,他又找到丁大将军,通过各种关系,专门收集了许多王公贵族、京都和外地官员所穿朝靴的尺寸、样式以及他们的特殊喜好,积久汇集成册,取名《履中备载》。像袁世凯等当年达官贵人们的朝靴的尺寸,《履中备载》中都有详细的记录。所以,以后这些人再需要朝靴,只要派人说一声,要几双、什么材料的,内联升就可以根据《履中备载》中的资料很快制作出来,使他们十分满意。

《履中备载》也为官场上那些善于钻营的人提供了方便。各地进京的举子为巴结在京为官的“恩师”,或为谋取外放的肥缺,想尽办法讨显贵的欢心。他们听说内联升的老板秘藏着一本《履中备载》,于是纷纷前来打听显贵的足下之需,不惜花重金为上司、恩师定制几双朝靴送去。接受礼品的人见对方连自己穿多大尺码的鞋都知道,自然倍感意外,就对他们予以提拔。

一双小小的朝靴于是成了催化剂,变成了某些人飞黄腾达的必备品。因此,内联升生产的朝靴身价倍增,一双可以卖白银数十两。很快内联升就名声大噪,不仅在京的官员喜欢购买内联升的朝靴,外省的一些官员也成了这里的熟客,财源自然也随着滚滚而来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