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幸福观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农民还是老板,每个人都想过得幸福。因此,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最大的追求可说是幸福。

见识过很多浙江企业家的苦乐哀愁,各有各的骄傲,也各有各的烦忧。总体来说,企业家这个群体的幸福指数并不高。财富并不意味着幸福。在很多时候,财富越多似乎越容易失去幸福。

道理浅显易见。企业家在掌握巨大财富的同时,身上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很多时候他们都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别人的人生评判:成功是必须的,失败是可耻的;奋斗是必须的,退后是无能的;慷慨是必须的,慈善是作秀的……在种种“有色眼镜”的透视下,要有个阳光而幸福的心态,似乎比较困难。

而企业家的幸福恰恰又是最为宝贵的。道理也是简单的,它可以更大程度地传递幸福。

企业家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得到幸福的不容易。有次,当圣奥集团董事长倪良正在谈到自己的人生感悟时,其脱口而出不掺半点做作的“幸福”让我惊羡。

“我觉得我是幸福的,从一个山村的小木匠成长为今天拥有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朋友们满意,社会和政府满意的圣奥,并在此平台上实现自我,实现与更多人的共进共享。我知足而感恩。”倪良正说他每天是高兴的,“谁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完美,做什么都有风险,去承担风险,享受工作,让自己快乐,让我的员工们都快乐,工作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享受。”

这种放松的、不苛求人的、宽容的、共进共享、知足常乐且又常怀感恩之心的阳光心态,正是倪良正幸福观的基础。圣奥的实践告诉我们,当企业家的幸福观转化为一种企业文化,它会有利于鼓舞员工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大胆创新,敢于拼搏进取。当全体员工都愿意为企业利益而去“敢于”的时候,企业家的幸福是不言而喻的。

乐于看到自己不足而愿意学习,乐于看到别人所长而用人所长,这是倪良正幸福观的第二个重要特点。他说:“要找不足,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乐于进取,那是最佳、最有效的提升途径。”

倪良正不讳言他的农民出身,经常愿意说自己“土”。倪良正说:

“正因为‘土’,所以我格外珍惜一大批包括洋专家在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我的任务就是让人才在这里有更大发挥空间,有更高的积极性。”

倪良正幸福的第三个源头,是换位思考。“批评别人很简单,但要多想想员工为什么出问题?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错?比如有员工本就是一匹好马,但我们一定要去当做一头牛来用,那最大的错不正是我们自己?要改变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倪良正经常这样告诫自己和企业管理层。

换位思考有助于化解矛盾,这个大家都有认识,但很多企业提倡换位思考,往往是要求员工来换位,要站到企业和老板角度看问题,这没错;但不能“仅此无彼”,要学会像圣奥一样,让企业家站到员工的角度看员工问题。只有企业关心员工像家人,才能让员工关心企业如家庭。

“无德、无苦、无累,怎做圣奥人?不和、不富、不乐,谁做圣奥人?”这是圣奥集团的企业文化精髓,非常精彩地展现了企业与员工双方相互的换位思考。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前者是企业要求员工做到的,后者是企业必须承诺给员工的。凡付出就有回报,凡劳动就会幸福。

倪良正的幸福观很朴素,但非常管用。

老板一发怒,员工就倒霉。企业家能不能拥有好的幸福观,这其实是个大问题。客观来说,痛苦的老板是很难带给员工集体的幸福感,老板骂高管,高管骂中层,中层骂组长,组长骂员工,一层一层传导下来,最后就矛盾丛生,大家一起痛苦。当然这样的例子也许有点儿夸张,但却也是现实的某种写照。

当一个人经常感觉不幸福的时候,脸色难看、心情压抑、态度恶劣,做人、做事都难免极端。有人提倡情绪管理,但这只能治标,人不能老憋着,憋不能解决问题,总有一天要爆发。一爆发便可怕。所以,要学会幸福文化在企业里的营造。

其实不少的人,特别是大部分企业家,已经过了单纯物质满足的幸福阶段,生活条件再好一点儿,奢侈品再多买一些,对幸福指数的提高作用并不一定有效。

企业家和员工的幸福,才是与众人同乐其乐无穷。只有把更多员工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才是大幸福,真幸福,也是持久的幸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