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孔子与包公的教训

其实,谁都可能误解别人,哪怕圣人、伟人、有智慧的人也不例外。

千百年来,孔子和包公都是圣贤和智慧的化身,可你是否想到:他们也会犯和我们一样的错误呢?

先来看孔子:

有一天,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在煮饭,他则在一边睡觉。

一觉醒来,他发现颜回正将一撮饭放到自己嘴里去。

孔子很不高兴,觉得颜回怎么能趁着自己睡觉的时候偷偷先吃。

但他并没有说破,只是对颜回说:

“饭熟了吧?准备一下,我们先祭奠一下周公。”

不料颜回急忙回答:

“不行,这些饭不能用来祭奠。”

“为什么?”

颜回答道:

“刚才煮饭时,有一团灰掉了进去,将米饭弄脏了。我想将弄脏的那团米饭丢掉太可惜了,于是就吃掉了。”

孔子这才明白自己错怪了颜回。

这个故事十分让人深思:孔子有大“圣人”之称,很懂察人之道,孔子与颜回的关系,应该是通过多年了解建立起来的最信任的关系。

可就算是这样,孔子也差点犯了偏见的错误。

这说明误解他人是很容易的,假如不“倒空”自己的主观臆测,就算大圣人也会犯错误,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再来看包公。

在中国人眼中,“包青天”是正直与智慧的化身。然而,包公也有失算的时候。

一次,某人犯了法,本应当受杖脊刑罚。这人就向包公手下的小吏行贿,希望能减轻刑罚。

小吏财迷心窍,接受贿赂后,向他面授机宜:

“开堂时,包老爷定会叫我持杖行刑,到时你就呼喊争辩,我自有办法分掉你一半罪名。”。

不一会,包公提审这个人,审问完毕,果然吩咐该小吏行刑。那个人立即按照小吏的吩咐,不停争辩叫喊。小吏于是大声喝斥说:

“快老老实实受打,然后滚出去!”

小吏的话让包公一愣:一个小吏竟然如此仗势,当着自己的面,在法堂上向犯人抖威风,不由大怒,下决心挫挫小吏的气焰。于是当即令人将小吏揪出,把本应加在那位犯人的杖刑,分了一半在小吏身上。这样一来,小吏和犯人的暗中交易就做成了。

这个包公上当的故事,记载于宋代郑克所着的《折狱龟鉴》中,后来,冯梦龙的《智谋大全》中也记录了这个故事,料想具有相当大的真实性。

为何“明察秋毫”的包公,竟然被一个小吏耍了一把呢?

原来,包公固然对那些犯罪者要惩罚,但在根本上,更痛恨仗势欺人、虐害百姓的权贵——那是社会黑暗的根本。所以对权贵,他不畏,对自己身边的当差者,更要治理。

于是,他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小吏施以惩罚,不料正好帮小吏实现了他所谋求的利益。

在这个故事中,正直与聪明,是包公向来引以为自豪的两点,却恰恰成了他被蒙骗的“盲点”。

这也告诉我们:即使是再有智慧的人,也有自己的盲点,也需要时时警醒自己,否则,“高见”就有可能变成“偏见”,甚至成为陷阱!

哈佛商学院经常提醒学员:

“管理者不要自我参照。”

唐太宗则信奉大臣魏征的名言:

“偏听则昏,兼听则明”

这都是教导我们不要犯这种自以为是、“高见”即偏见的错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