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晏婴阻断孔子在齐之仕

当孔子率领众弟子一行前往齐国的路上,路过泰山脚下,忽然听到女人的哭泣之声。随即,孔子停下,并命弟子前去看出了什么事情。不多时,弟子回来说,是一女人在哭她的家人。这事情原委是这样的,一年前,这女人的公公被老虎给吃了,数月前,她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就在不几日,她的儿子也被老虎给吃了,可当问到这女子为什么在此有虎患而不躲避到齐国之时,这女子抽泣着说道:“齐国的苛政比老虎还要厉害,我宁愿被老虎吃掉,也不回齐国被苛政所压榨。"听完后,孔子回过身来对众弟子说了一句话:“小子食之,苛政猛于虎也。”

我们沿途不表,孔子带领着众弟子来到了齐国,并得到齐景公的接见与款待,齐景公和孔子在席间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对话,这段话被记录在《论语》中。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段对话大致意思是说: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道:“国君的行为举止要符合做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举止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举止要符合做父亲的要求,而为人子的言行举止,要符合为人之子的要求。”

齐景公说:“嗯,说得好!要是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儿子不像儿子,那有再多的珍馐美味,我也享用不到啊。”

很显然,孔子和齐景公根本没有在一个频道上 。但是齐景公对孔子却很有好感,在齐景公的安排之下,孔子和弟子们在齐国暂时地安顿了下来。转眼一年过去了,齐景公想让孔子在齐国长期地住下来,任孔子为大夫。但是这一想法被齐国的上大夫晏婴投了反对票,晏子之所以不赞成孔子留在齐国被任用,主要是因为当时在列国之间有很多的“儒生”,这些儒生到处地游说,其中大多为腹内空空夸夸其谈之辈,进而造成了很多人认为“儒生”都是华而不实的“嘴把式”。

其实晏婴并不了解孔子,孔子和当时的“儒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说,孔子是当时的“新儒家”。由于晏子在齐国的声望极高,而且齐景公对晏子更是推崇备至,那么任用孔子的事情,就这样放下了。一年后,齐景公仍然打算启用孔子,但仍旧被晏子投了反对票。此间,齐国一些大夫担心孔子被任用,而抢了自个儿的饭碗,于是计划着加害孔子。得到消息的孔子,只好仓惶间逃离了齐国,这一年孔子三十七岁。

回到鲁国的孔子,继续开办私学弘扬儒家思想。此间鲁国是内乱不断,因为“三桓执政”大夫专权,而导致了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叛乱了。“阳虎”专权之后,曾经多次邀请孔子出山执政,但是都被孔子拒绝了。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任“中都宰”之职,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孔子将中都治理得是井井有条,可谓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第二年,孔子被任职为“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门,不久被提升为“大司寇”,并代理宰相一职。这一系列的职位升迁,并没有让孔子沾沾自喜,而是让孔子愈发意识到“礼崩乐坏”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就在孔子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夹谷会盟”之后。孔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还政于君”,那如何“还政于君”呢?首先他要针对“三桓”的势力进行削弱,于是提出“堕三都”,这“堕三都”也叫“隳(huī)三都”。简单讲就是把“三桓”家族所盘踞的三座城池的城墙给拆除了,让其不再拥兵自重。

孔子命自己的大弟子“子路”来执行堕都,这鲁国的“三桓”中,季孙氏和叔孙氏为了削弱家臣的势力,非常支持堕都。在两家堕都之后,三桓中的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拒绝堕都,并且得到贵族阶层的暗中支持,堕三都计划就这样半途而废了。

就在堕三都计划失败不久,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之下强大起来,于是采用了美人计来离间孔子和鲁国君臣。季桓子将齐国送来的美女是悉数地笑纳,并将美女奉献给国君,使得鲁国君臣沉迷歌舞,不理朝政。

遭受排挤,君昏臣暗,鲁国已不再需要孔子,况且孔子在鲁国也再无立锥之地了。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带着复杂的心情,和对故土的眷恋,踏上了十四年周游列国之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