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生命的长度

01

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生活单调无趣,每天醒来,又是和昨天一样的一天。

唯一感到安慰的是,每天上下班路上,他总会遇到几个熟悉的陌生人。

每当看到那些熟悉的车牌号,他都会松一口气,还好,这世上有人和他一样,正过着枯燥的生活。

朋友的感慨有点自欺欺人,这让我想起一则短视频。

一中年男子在楼顶浇花,失足坠落。眼看生命进入倒计时,他拼命挣扎,并开始回忆过往时光。

回忆着回忆着,他不再惊恐不安,反而淡定地点上一根烟,悠然享受人生最后的几秒。

仅仅几秒的时间,他的思想为何发生大逆转,是因为此生无憾吗?

不是,是因为此生无恋。

从20岁开始工作起,他的生活就进入了静止状态。

余生,不过是前一天的重复。

按照视频中男子的人生进度条,若是在他的墓碑上写上“生于1961年,卒于2011年,享年20岁”,他大约不会有意见。

毕竟,有些人活着,却早已死去,只不过是在75岁时才埋葬而已。

这则视频叫《In the Fall》,采用黑白色调,带着悲伤的色彩。

人生很公平,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

然而,人生又很不公平,有的人只干巴巴地活了1次,有的人却活出了10倍的精彩。

其区别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人生的密度。这取决于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是重复别人重复昨天,只过一种生活,还是活出自己,每天都美妙可期。

02

有一期的TED演讲,主题是《长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演讲者Emilie Wapnick现场做了一个调研,她问听众,是否被问过“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绝大多数听众都举起了手。

事实上,从被问到这个问题开始,很多人就被套路了。

正如Emilie Wapnick所说,许多过来人会告诉我们,你只能成为一种人,不能既是琴师又是心理学家。

这个问题到了中国,就有了中国式的标准答案。

答案往往是,你应该且必须成为公务员、教师等“靠谱”的人。

狭隘的生活观,是人生悲剧的开始。

于是,很多人变成了相似的人,拥有大致相同的人生。

但是,这不完全是原生家庭和父母的责任。

抛开别人的影响不说,大多数人自身也倾向于选择一种自认为安全的生活,不抛弃不放弃地靠“本能”过下去。

在他们眼里,这种生活方式最稳妥,轻松没风险,旱涝保收。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终其一生,过得单调又无趣。

那么,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才能拥有丰富有趣的人生?

Emilie Wapnick结合自身,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她告诉自己,你不必活成一种模样,你可以成为“多项潜能者”(multipotentialite)。

事实上,这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标准答案。

我们不必只是一种角色,只过一种单一的生活。

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多项潜能者”,可以通过挖掘自身潜力,“跨界”整合自己的人生。

我们应该去发掘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和别人活成一样的形状。

03

许多人过得单调重复,正是因为靠本能生活。

这样生活最轻松,无需过多思考,按部就班,就像呼吸那么简单。

但是,靠本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容易让人丧失主动性。

这正是它无趣的地方。

而有的人活得丰富多彩,正是因为靠潜能生活。

当你立足兴趣,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时,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生活,触到生命的另外一面。

这是人生深层次的体验,是让你意兴盎然的存在,能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有个朋友是一名户籍警察。

三十五岁时,她对瑜伽产生了兴趣。

于是,她报了瑜伽班,每天下班后去练习。

五年过去了,业余时间里,她成了一名专业的瑜伽老师。

上个月,四十岁生日时,她在群里发了连续五年的生日照。

大家都把她今年的照片当成了三十五岁时的,对她的逆生长羡慕不已。

她却说,瑜伽带给她最大的收获不在于此,而在于充实感,和不一样的精彩。

通过瑜伽,她认识了另外一个自己,接触到了不一样的圈子,感受到了人生不断向外延展的快乐。

而这五年里,她的同事们过着不变的生活,相似的日常,类似的抱怨,寡然无味。

而五年前的她,跟她们没有太大的区别,每天做着相同的事,说着同样的话。

所以,对于“想成为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想不明白。

如果你早早走在自我挖掘的路上,那么你是幸运的。

如果没有,你随时可以开始,未来依然可期。

04

诚然,自我挖掘这条路不好走,需要不断进行刻意练习。

在《异类》一书中,作家格拉德威尔曾提出过“一万小时定律”。

这个定律认为,所谓天才并非天资过人,而是付出了持续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在你感兴趣的领域,你可以不必成为大师,但却离不开反复锤炼。

唯有如此,你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遇到更美的风景。

在这条路上,你最大的劲敌是自己,必须不断与本能抗争。

复制别人,复制前一天的生活,这固然无趣,但却是最省事的活法。

大多数人恰恰都是“拈轻怕重”,善于逃避的。

纪伯伦在《沙与沫》中写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瘸子面前跛行时;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因为软弱而忍耐,却认为这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这正是一个人身上常见的妥协。

我们常常假装看不见这一切,顺水推舟地过着依赖本能的生活,人生于悄无声息中坍塌。

所以,我们要无时无刻提防自己想逃跑的念头。

05

战胜自己,最好的方法是行动。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去做怎样的事情,而且是立刻去做,不要相信“来不及”这个谎言。

你可能听说过乔治·道森。

然而,在102岁以前,乔治·道森一直默默无闻。

90岁时,他猛然意识到,自己这一生都虚度了。

他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于是他进了扫盲班,开始学识字,学文化知识。

后来,他爱上了写作,并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

102岁那年,他终于完成了处女作《索古德的一生》。

这本书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成为美国当时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就这样,他从小人物摇身一变成了大作家。

要想把一次生命活出10倍人生,固然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然而,把人生活成1天,付出的代价最大,放弃精彩是代价之一。

这种遗憾是人生不能承受之重。

你千万不要觉得,人生怎么过都可以。

周国平曾说过: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这辈子怎么过都无所谓,那这个人还会对什么事情认真?

一个人没了认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稻草人。

如果你还没想好要成为怎样的人,那么就认真想一下,现在的你,是在靠本能还是靠潜能生活?

如果是靠本能,那就试着“投靠”潜能,挖掘另一个不同的自己。

人生的精彩就在于,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愿你我都能活得多姿多彩又独特有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