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这样说话事半功倍

交流是了解信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许多事情,往往只需只言片语就可顺利解决。

人们关注的重点一般在说什么,这固然很关键,但怎么说却也不可小看,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同样的意思,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效果可能完全不同。然而这一点却长期被人们忽视。人们的视线总是局限于想要表达的内容上,故而徒费精神且劳而少功。

我们可以透过古人的一些小事领略一下语言的艺术,从而学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乃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设身处地

据明代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记载,一次孔子外出行游,马挣脱缰绳而跑,吃了人家的庄稼。农人很生气,将孔子的马扣住不放。子贡前去说情,用尽说辞也没有成功。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话去和人交流,譬如用太牢之礼去享野兽,用九韶之乐去乐飞鸟。”

于是孔子就派养马的仆人去和农夫说:“你不是在东海耕种,我也不是在西海游玩,我的马怎么会不触犯到你的庄稼?”

马仆讲的道理很朴实。大家都生活在天底下,谁也不是神仙,哪能不犯错误,生活中难免磕着碰着,有些摩擦,何必要苦苦纠缠不放呢?与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农夫听到这样的话很高兴,就把孔子的马放了。

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生活的环境都各不相同,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套自己圈子里面的话语体系。

子贡前去大讲一通《诗经》《尚书》中的东西给农夫听,他自然不明所以,毫不动情。而马仆与之有共同语言,知道怎样在农夫所能明白的道理中去说服他。所以,不要自以为掌握了多么高深的理论,如果在对话中不懂得设身处地,英雄也无用武之地。

逆向思维

有趣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反孔子之道而用之,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南唐大臣徐铉学问博洽,闻名宋朝。南唐派徐铉向宋朝进贡,宋朝需派遣官员充任押伴使,到南唐接徐铉来宋朝。

宋朝大臣都以词令不及徐铉为畏惧,担心自己去了丢人。宰相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请求宋太祖亲自定夺。谁知道,宋太祖叫人将殿前侍卫不识字的十个人的名字拿过来,御笔钦点其中一个,派他去充当使者。侍卫也是莫名其妙,但也没法拒绝,只能前去。

一开始,徐铉词锋如云,滔滔不绝,旁观者只有惊讶的份。这个使者连字也不识,自然只能是唯唯诺诺做个应声虫而已。徐铉也不知道对方的底细,不断和他谈话,喋喋不休了几天,无任何回复,徐铉也疲倦了,只好沉默不语。

我们试想,倘若找个懂学问的去,徐铉恐怕只会越说越激动。侍卫什么学问也不懂,无人与之辩论,徐铉一个人说多了也无聊,自然就偃旗息鼓,无精打采了。

孔子派马仆那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宋太祖用侍卫那是反常理而行,不战屈人之兵。

言无定法,贵在切中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总而言之不离“变”字。相时而动,伺机而行,不死守成法,才能无往而不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