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的朋友圈,都在做减法

1.

上个月买房,首付差了三四万。

我和高先生心急火燎地想办法凑钱,打开微信,把联系人全部扒拉了一遍。他做生意,合作伙伴不算少,可几个电话打出去,脸色却越来越黯淡。

ldquo;那些人,喝酒唱歌可以,借钱还是算了吧。”

无奈之下,我只好找了几个要好闺蜜,把难处一五一十地说给她们听。

最先回复的是阿然,她说:“我手上的钱不多,留足房租全部给你,卡号发过来!”

我有点不好意思,阿然独自漂在北京,一年前才把工作定下来,租房吃饭就花去了一大半工资,想来也不是手头宽裕的人。

可她爽朗一笑:“趁我没家没口负担小,能帮你的赶紧帮!”

一小时后,电话铃声响起,是发小晶晶。她说:“我刚刚下课,你还差多少?我凑给你。”

晶晶是小学教师,薪水相对稳定,但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妈妈,她的花销不算低。省吃俭用才攒下点钱来,但她毫不犹豫地借了我。

我感动得几乎流下眼泪来。

有人说,生病的时候,才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其实不必等到生病,缺一次钱就晓得了。

你认识许多人,但真正担得起“朋友”二字的,不过寥寥几个。

2.

年轻时,我们都热衷于“交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嘛,人脉经营仿佛是一种投资。那些投的入时间、精力、金钱,似乎都在为明天储蓄着某种抽象的神秘力量。

大学时认识一位同学小A,就特别热衷于社交活动。

有一回,我跟他一起吃饭,从最西边的教学楼到最东边的食堂,走了大约半小时,一路都有人和他打招呼。

男的女的,学弟学妹,A哥A哥的叫着,亲切而热络,个个都像能融进生命的至交好友。

我看得目瞪口呆,不由问道:“你怎么会认识那么多人?”

他得意洋洋:“能参加的社团我都参加了,每个学院、每个年级都有我的朋友。”

羡慕之情油然而起,但我还是不解,“你哪儿来那么多时间参加活动呢?”

rdquo;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嘛。“

他说得神秘兮兮,后来我才知道,这所谓的”挤“,是以牺牲学习和休息时间为代价的。所以小A的成绩始终在中下游徘徊,职业证书也没拿到几个,毕业离开时,只觉得两手空空。

而那些称兄道弟的好朋友,往往会随着分离而作鸟兽散,有人甚至终身无法再相见。

你高朋满座,你左右逢源,却不知他们中的许多人,注定会沦为人生过客,白白地费时费力费心罢了,倒不如努力提升自己。

社交能力可能是最被高估的东西,因为人脉的本质,就是资源互换与等价交易。

朋友多=好办事?这可能也是人生最大的错觉之一。当你能力不足时,认识谁都不好使。

听起来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3.

偶然看到过这么一段话:不抽烟、不喝酒、不出去玩、作息正常,到最后发现身边都没有朋友了!

是一位前同事发在朋友圈的,他是典型的爱玩之人,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一周起码有四天要奔赴饭局,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喝酒划拳不亦乐乎;吃喝完毕直奔KTV,灯红酒绿戏耍一番;接着吃烧烤喝啤酒,必须玩到深夜,才就着稀薄的路灯东倒西歪地回家去。

听说他的老婆为此而闹过好几次,他却振振有辞:“你懂什么?这是应酬,是男人的事业必需品!”

我真想翻个白眼再告诉他,大哥,这就是传说中的无效社交啊!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交,是拿把大部分精力来重点经营最重要的关系。

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那些真正能两肋插刀的好朋友。

聪明人都在精简自己的朋友圈。因为他们知道,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人和事情上,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和成全。

这一点上,我最佩服的是陈道明。

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几十年,陈道明收获了无数赞誉,也赢得许多关注和追捧。但他却不爱社交,不拍戏时,就在家待着,看看书、弹弹琴、做做手工。

ldquo;有时我们夫妻俩就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我裁我的皮包,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放弃无用社交,把时间留给自己和最亲近的人,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消遣。

4.

当然,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不得不以交流为载体,靠社交来带动大部分生产活动。

所以我不劝你与世隔绝,但我希望你学会独处。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世事纷扰,你必须能不时地把自己从喧嚣中抽离出来,给身体和内心都开辟出一个小角落,用来安顿自己,向内寻求能量。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把”独处“的生活方式发扬到了极致。他说:“与人相处的最佳哲学是‘不相处’,即尽量简化自己的人生。”

他不爱说话,也很少接受采访。哪怕声名鹊起追随者众多,也依然宁静淡泊地继续着自己的写作和生活。

据说他早上4点起床,泡咖啡,吃点心,然后立刻把自己扔进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看似寂寞清苦的日子,却成就了一部又一部风靡全球的作品,甚至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村上春树式”生活。

以自律和简单为核心,去掉不必要的复杂装饰与人际,把心沉下来,反而更能成就一番事业。

太丰富的社交,有时就如乱花渐欲迷人眼。而生命中的人一多,思考和锤炼的空间自然就会被压缩了。

所以,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留白”的技法不仅适用于美术,更适用于人生。

5.

年纪越大,我们越热衷于做减法。

因为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不能再把它们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人身上。

所以,“断舍离”这三个字指导的,并不仅仅是对物品的态度,其实也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除了定期扔东西,你还必须定期“扔朋友”。

认识一位老师,她说她有个习惯,闲来无事便整理微信联系人:退出那些从来不发言的群聊,删除不知何时添加的陌生人,把那些久不联系的人设置为朋友圈不可见……

ldquo;每次做完这些,都像来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手机速度快了不少,心里也清清爽爽的。”

至于现实中的三观不合话不投机者,她总会默默按下删除键。见面仍微笑,但心已隔着大江大河不复往昔。

人际关系学家罗泽把朋友比作男人的香烟,女人的零食。这些东西能够锦上添花,却需要适可而止。

给朋友圈做减法,其实就是给幸福和快乐做加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