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学识渊博,却依然品味庸俗、追求低下?

求知欲,远比知识水平重要得多。

有朋友问我,如何看待动不动就被媒体爆料出来的官员戴名表事件。我想也没想就回复了一句:一个人对奢侈品的依赖程度,与其精神上的空虚程度成正比。

随后,朋友又嘲讽道:“以后这些官员只能回到家之后再把名表拿出来戴上了。”哈哈,说得多妙啊。对那些文化修养低下的官员而言,戴名表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可是,在家里戴,又能给谁看呢?

想起自己去年的一条微博:“当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已经被认为很正常的时候,大多数正常人的正常脑子已经出问题了。精英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看的是它合理还是不合理,而庸人在看待一件事情时,首先看的是它正常还是不正常。”我知道,有人又要挖苦我“自命清高”或“假清高”了。是啊,我太不对了,看来我得改掉自己的“假清高”,向他们的“真浊低”学习才是,我应该附庸低俗、应该做个“伪小人”才能“吃得开一些”。我所瞧不起的,并不只是糜烂和腐败本身,而是这些人精神上的空虚,是你们的这种荣辱观!

那些精神空虚的人,更加容易将奢华与“面子”挂钩,并将其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以此感到自豪并沾沾自喜地告诉别人,希望获得羡慕的眼神。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人对面子的在乎程度,往往与他的不成功程度成正比。那些好面子的人,也是易于被嘲笑的人。柏杨说:“面子,是用傲慢来弥补自卑”,我认为这句话不准确。自卑,怎么可能被弥补呢?应该改成“面子,是用傲慢和虚荣来掩盖自卑”才更恰当一些吧?

一个人对物质享受的迷恋程度、对奢华糜烂生活的自豪感程度,与他精神上的空虚程度成正比。越是那些灵魂贫瘠的人,在他对生活的追求中、他的荣辱观中,物质类所占的比重越高。(注意,我说的是“比重”,而非绝对值。)最好的例子就是那些将“面子”寄托于巨额公款宴请上面的人——最值得鄙视的,不是奢华本身,而是那种暴露了智慧缺陷的“荣誉感”。诚然,精神生活丰富、思想境界很高的人,偶尔也会搞一把“奢侈生活”,但是,他们的这类物质性消费,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而对前一类人而言,炫耀奢华,乃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他们活得实在太贫乏太可怜了——他们没有真正的精神需求,离开了物质,他们便找不到存在感与认同感;而对后一类人而言,物质就是物质,它不管档次有多高,也与精神无关,他们不必从物质消费中去寻找所谓的归属感、存在感与认同感——因为他们的精神生活已经足够丰富。

那么,何为精神生活?如何才能摆脱精神上的空虚?大体上,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精神生活,就是毫无功利性地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即使做这件事不能给你带来任何金钱、社会地位、名声方面的好处,你也仍然愿意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做它。精神生活包括但又不限于沉醉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之中,以及孜孜不倦地搞任何“无用的”学术。一个小孩子全神贯注地研究象棋或某个游戏中的一些诀窍,这就是精神生活。

在精神生活方面,最关键的是两点:好奇心,求知欲。好奇心与求知欲乃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光有好奇心而没有求知欲,那也好奇不出个啥来,充其量只是“伪好奇”而已;倘若没有好奇心,则根本就不可能有求知欲。

我们常常会发现有这样两种“不可思议”的情况:有的人智商很高,懂得也很多,总体知识水平相当高,可仍然追求庸俗、趣味低下,缺少正确的荣辱观,以错误感到光荣;还有的人,他们未必有多么聪明,既不渊也不博,知识水平算不上出类拔萃,或者是很一般,可他们志趣高雅,精神上纯洁可爱。这说明什么?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尽管与他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比例关系。

事实上,决定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是他求知的动机及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强烈程度,而不是其知识水平。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人求知的动机太过于功利化,则不管其知识水平有多高,也不能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同步的提升。一个人如果过去在文学艺术哲学领域内下了好多功夫,积累了很多知识,而他现在志趣改变了,不再追求这些无用的东西了,那么,即便是他的知识水平仍然很高,其精神生活的质量也照样可以是一团糟;相反,如果一个人尽管资质平凡,在文化方面的基础差、底子薄,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烈,他把那些非物质性的东西作为最重要的价值来追求,那么,即便是在努力了之后他的水平也不见得有多高,他的精神生活层次也算得上是比较高的。

就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层次而言,毫无功利性的求知欲,远比知识水平重要得多。持续不断的求知欲(非功利性),可以持续不断地进化人的灵魂;而一个知识总量很大却不再有精神方面追求的人,则仍然可以是一个庸俗不堪的人。

在过去的几年里,“毫无功利性的求知欲,远比知识水平本身重要得多”这一思维方式,已经逐渐地影响到了我的爱情观和择偶观。前几年,我几乎只喜欢特别有思想的女孩子;而现在,我则认为,一个女孩子对思想的热爱程度、她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远比她的思想水平如何更重要。她的真正可爱之处,并不在于她读过多少书、写过多少诗,也不在于她在琴棋书画方面的造诣有多高,而在于她对诗书的热情、在于她身上的诗情画意;她身上最令我迷恋的地方,并不在于她的思想水平有多高、不在于她与我的默契达到了“不点自通”的程度,甚至也不在于她给了我什么启发以及给我带来了多少“创作灵感”,而在于,因为有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陶冶,不管所谓的“世道人心”如何,她的灵魂始终保持清澈。

有朋友问道:“精神享乐比物质享乐更高贵,求知欲比名利欲更高贵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觉得,这里的两个“更高贵”,未必就是不言自明的。我们之所以认为它“不言自明”,乃是因为,通常“孰更高贵”这个问题的话语权掌握在求知欲比较强、把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的人手里;那些名利欲更强、更看重物质追求的人,往往理论水平比较差,他们无法在理论上证明并让别人也认为他们的追求更高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