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人情世故的交际法则,不可不知的秘密

曾有社会学家对美国商界的高层管理人士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和调查,试图探究他们成功的奥秘。调查人员发现,这些高层管理者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1、乐观开朗,善于并乐于与人相处。

2、工作中平均有4/5的时间花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3、善于积累人脉,经常参加公共活动。

4、具有良好的决断能力,面对人事纠葛不会优柔寡断。

5、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人格魅力。

6、较少亲历亲为,善于统筹分配。

7、赏罚兼备,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8、能够较好地处理家庭关系。

只有在交往中才能逐渐发现自我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许多朋友,因为有了朋友,快乐的时候可以一起分享,受挫的时候能够共同分担,有了朋友,也将不再孤单。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自己和他人之间有某种难以打破的隔膜,尽管友善地交往,却无法真正地敞开心扉。甚至在交往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在相互试探,谁也不愿,或不敢首先袒露自己的胸怀。

有人说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表现在人心的隔膜上。我们都在强调沟通的重要性,恰恰是因为沟通已经变得越来越难。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堤防,越来越少的信任,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只有敞开心扉,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扩展阅读《30句耐人寻味的经典语录,倾诉了我们的一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自我暴露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自我暴露越多,信任感就越深,隔膜也就越容易打破。自我暴露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他人信赖和接纳的过程。在对方面前展露了真正的自我,就像发出了一则信号,告诉他我已经把你当成了朋友。而当对方接收到了这个信号,如果他也有同样的意愿,他就会拿出同样的坦诚来加以回应。慢慢地,你们将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冉冉和真真认识两年多了,她们最初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相遇的,最开始只是碰面打个招呼,寒暄几句,并没有太多的交流。有一天,冉冉下了晚自习,独自一人走过昏暗的校园里,突然看见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是真真。当真真抬起头,冉冉才发现她的脸上满是泪水,冉冉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招呼打的是否太冒昧了。她们一路默默地走着,突然间,真真开始慢慢地述说自己的伤心事。渐渐地,尴尬的气氛消失了,冉冉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真真的情绪中。现在,冉冉和真真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如果不是那次意外的相遇使她们打开心扉,那么很可能直到现在,她们也不过是泛泛之交。

其实,我们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都是心有设防的,这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反应。因为我们会担心受伤害,害怕被欺骗,或者怀疑自己抛出的友谊的橄榄枝是否会被接纳。自我暴露得越多,可能受到的伤害就越大。所以,我们面对陌生人、普通熟人和亲密的朋友,自我暴露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于陌生人,我们可能只是作礼貌性的寒暄,或者说所谓的“外交辞令”,对于普通熟人,我们可能会话话家常,聊聊近况。而对于亲密的朋友,我们会述说自己的心里话,把最为切身的感受向对方倾诉,同对方分享。这正是所谓的亲疏有别。

那么,自我暴露到底有哪些层次呢?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暴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兴趣爱好,诸如饮食、消遣等,是一些最为表层的东西;第二层是内心感受,比方说对某人的评价,对时政的观点,对某种事物的态度等,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开始触及内心的真实感触;第三层,也是最深的一层,是对自身的判断和评价。比方说自己的人际关系,家庭状况,情绪反应,以及缺点和不足。这一层面上的东西,由于对自己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和剖析,通常来说如果不是在充满信任感的情况下,人们是不愿意轻易暴露的。因为这些所谓的隐私,同时也是自己最为脆弱的地方,如若遇人不淑,很可能因此而受到伤害。

当然,自我暴露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拉近关系而将内心的秘密统统倒出,自然也不可以太过刻意地去要求对方向自己完全地吐露他的私密,即使他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最为亲密的爱人,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柔软而脆弱的地方,不愿意向他人提及,也不愿意被他人触碰。人生而是一种脆弱而敏感的动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希望拥有一定的独立空间,作为自己的秘密花园,拒绝他人的来访。

了解了自我暴露的层次,就能够更好地判断他人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接纳和信赖了自己,了解自己同他人的关系到底密切到了何种程度,从而也就能够更有分寸地交往,更为舒适地交流。了解了自我暴露,也就了解了交往的奥秘。

不可不知的秘密

西方心理学家克林格曾进行过一项生活调查,他站在路口问过往行人:“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几乎所有被访问者都回答是亲密的人际关系。如果恋人、朋友、亲人、同事的关系良好,那么就会感到生活幸福且富有意义。反之,则感到生活烦闷,缺少前进的动力。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取决于他同别人的关系是否良好。

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展开的多项调查研究还发现,心态开放的人往往更容易交到朋友,这其实和自我暴露有着密切的关系。拥有一个开放心态的人,往往更愿意向他人暴露自己,而人们同样也更加愿意对其进行自我暴露。相反,内心比较封闭的人,常常会牢牢锁住自己的心扉,不会轻易地进行自我暴露,同样也更难以得到他人的回应。因此,人们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发现自我,获得生活的幸福感。

青年演员汤姆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不仅拥有很高的音乐天赋,还具有很好的演技。可是在事业上他还刚刚起步,在荧幕上也才崭露头角。很多行内人士都对他十分看好,许多人建议他找个公关公司,好好地包装一下自己。他知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来说,包装和宣传是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公众认识他,还可以为他的演艺事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可是他同样清楚的是,目前的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专业的公关团队。扩展阅读《在社会上闯荡必须要牢记的人生真谛,太经典了》

在一次活动上,汤姆偶然碰到了露西。露西是一家公关公司的经理,和汤姆一样,她的事业也才刚刚起步,还未得到业内的认可,许多比较有名的演员也都不愿意和他们合作。他们在交谈中得知了对方所面临的问题,也交换了各自的看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合作。就这样,露西为汤姆成立了公关团队,而汤姆也自然成为了露西的代言人。他们密切合作,慢慢地,汤姆具有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而露西的公司也逐步得到了业内的认可。他们相互帮衬着对方的事业,自身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现在,汤姆已经是一个著名的影星,而露西的公关公司也开始发展壮大。

如果汤姆没有遇上露西,他可能直到现在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如果露西没有遇到汤姆,她的公关公司,很可能已经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淘汰出局。正是因为他们俩互帮互助,优势互补,精诚合作,才能够成就对方,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努力去拓宽你的交际范围,开拓你的人脉吧,因为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获得成功。

不可不知的秘密

我们如果形容某个人“混得开”,往往是说他善于交际,人脉广泛,并因此过得颇为滋润。而西方一项研究表明,养猫养狗对一个人,特别是儿童培养爱心会产生积极影响,并有利于他日后的人际交往。

波兰心理学家祖扎娜?特普利茨曾对近600名4—8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有猫、狗等有宠物的家庭里的孩子,性格更为开朗活泼,也更乐于助人,接人待物能力较强。究其原因,祖扎娜?特普利茨认为,这些孩子在与宠物的接触中,承担了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倒垃圾,为宠物洗澡等,他们不仅学会了用语言,还学会了用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与外界沟通,他与外界交往的能力也就逐渐得到提高。

有一个美国女人名叫玛丽,她的父母都是战后的移民,一家人一直生活在贫民窟里。由于父母身体不好,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都没有得到改观。她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在餐厅里打工,补充家用。在工作的间歇,她喜欢读书写字。有一回,她看了《美国名人传记大全》,被书中名人的奋斗经历深深打动里。她突发奇想,给他们中的许多人写了信。每封信中,都向他们询问和探讨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征询他们的意见。每当这些名人到她所居住的城市访问,她总要想办法同他们见上一面,即便只能说上一两句话,她都感到无比满足。就这样,许多年过去了,她不知不觉与许多名人有了交往,也因为他们而认识了更多的社会名流。后来,她经营起了自己的生意,得到了许多名人的帮衬和照顾,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如今,她已经是一名知名的企业家了,从前的她定然想不到,自己有一天居然能够站在自己所仰慕的名人的行列中。

玛丽无疑是幸运的,而她的幸运恰恰是因为她积累了大量的人脉的结果。或许在当初,玛丽并没有预见到这些人脉的积累会给自己日后的事业带来这么大的帮助,然而主动去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还是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过:“在一个人的成功中,专业知识的作用只占15%,而剩下的85%取决于人脉积累。”可见,人脉对于一个人的成功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一个人能力多强,如果没有施展空间,就不会得到他人的欣赏。如若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自然也就拓宽了自己的舞台,所以如果你想要在人生的舞台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千万不要忘了广积人脉。

不可不知的秘密

有一个研究小组对美国的商界人士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那些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往往拥有着十分庞大的交际圈。在各种社交活动中,他们会有意识地结交一些新的朋友。这些朋友未必都是同行人士,而是来自社会各界。这些朋友貌似同自己的事业没有直接的牵连,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人可能在关键的时候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再忙也要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

我们常常会抱怨工作和学习的繁忙,似乎一天到晚都搅扰于忙不完的事务中,没有半刻的清闲。但是如果有人问你:到底在忙什么?又忙出了些什么?我们又往往答不上来。因为我们通常只顾着做手头上的事,却没有给自己留出思考和总结的时间。所以看似忙忙碌碌,勤勤恳恳,事实上却没有太大的收获。

一天夜里,一位大学教授路过实验大楼,抬头发现自己的实验室的灯还亮着。他走进实验室,看到有一个学生还没有回去,便上前问道:“你今晚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说:“老师,我在做实验。”教授又问:“那么你白天又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道:“我白天也在做实验。”这位学生正准备接受老师的称赞,怎料教授却勃然大怒:“你到底说说看,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哪里有时间进行思考呢?”

教授的逻辑,乍听之下让人颇觉诧异,仔细思考,却也不无道理。做实验是学生的本分,在实验室里勤奋耕耘固然没有错,但是从早到晚只知道做实验,却没有停下来进行思考,做得实验再多,又能够有什么收益,什么启发呢?教授的话似乎有些偏激,事实上却是在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埋头苦干固然重要,但是万万不可蛮干,只有时不时地进行思考和总结,才能忙得有价值,忙得有效率,而不至于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

有人说,我们的老祖先是充满智慧的,他们在创造文字之时便在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忙”字左边是一个“心”,右边是一个“亡”,忙,其实就是心亡了。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人在忙碌的时候,往往没法静下心来思考,心灵没有了空间,不就相当于死亡了吗?所以,人即使再忙,也应该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短时间的思考,实则是大有裨益的。

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会思考。通过思考,我们升华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使之达到了思想和精神的高度。通过思考,我们不仅改造了物质世界,还创造了纷繁美丽的精神乐园。

即使是作为茫茫众生中普普通通的一份子,思考也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懂得思考的人生是自省的,没有思考的人生却是空虚的。如果我们使思考成为了一种习惯,让思考融入我们的生活,无疑会大有裨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